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书库 >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 分类:志怪小说 朝代:清代
最后更新时间:2016-10-04 22:42:07

《聊斋志异》介绍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公元1640———1715)耗尽一生心血,给世人留下的一部杰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聊斋志异》成书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发,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现在《聊斋志异》的各种改写本、重编本就达数百种,以《聊斋志异》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近200部。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覆亡、清朝初建的时期。他从小体弱多病,加上家境荒落,长年过着困厄的生活。用他《聊斋自序》中的话来说:“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

说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其实是就他未能踏上仕途、以才济世这一点而言。他19岁时中了秀才,县、府、道三考皆第一,但以后参加乡试,应考举人,却每次名落孙山,始终没能得中。这样一直考到50岁,他从此绝意科举仕途,更加专注于《聊斋志异》的创作。所以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蒲松龄是有幸的,他有了倾注整个身心从事创作的条件;中国文学也是有幸的,尽管清代少了一个官员,却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永垂不朽的名著。

据考证,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整整花了34年的时间。他漫长的写作生活是艰苦的。白天坐馆教学,以此养家糊口,晚上在青灯下执笔著书。在《聊斋自序》中,他描述了自己写作《聊斋志异》时的情景,他写道:“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绪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蒲松龄为创作《聊斋志异》所付出的心血,于此可见一斑。

关于《聊斋志异》的写作,有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据说为了搜集写作《聊斋志异》的资料和素材,他经常在大路边的树下铺一条席子,摆一个茶摊,见到南来北往的行人,需要休息的,就邀请他坐下来喝茶,并讲述所见所闻的奇谈异事,然后回家记录、整理,再加以艺术创作,成为定稿,如此20年如一日。

作者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世称聊斋先生,马瑞芳称他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聊斋志异》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聊斋志异》相关文档

志怪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