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

同义词:吴夲,大道公
最后更新时间:2016-05-09 00:19:05

保生大帝简介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为中国大陆闽南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医神,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其从祀神有江仙官(江县令)、张圣者(张主簿,即飞天大圣,不是法主真君)、黄医官、程真人、鄞仙姑等。

保生大帝通常是指北宋吴夲,然而亦有所谓的“保生三真人”信仰,认为孙思邈、吴夲、许逊三位在成神后结拜为义兄弟,而都会被称为保生大帝或大道公。

保生大帝生平

据文献记载,保生大帝为北宋闽南人士,本名吴夲,字华基,号云衷、悟真,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年4月14日),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积善里(今属漳州市龙海县角美镇)。祖籍泉州府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

父名吴通,母为黄月华,原居漳州,因避乱而到同安海滨的白礁结茅为屋,讨海维生。吴夲十三岁时,父亲吴通患病,但因家贫无力就医而去世,母亲黄氏后来也因忧伤去世,此事令他立志学医济世。吴夲初习捕蛇、采草药,后学针灸、汤药,医术名逐渐传播民间。而根据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西宫檀越记〉,作者孙瑀的祖父孙天锡在天圣四年(1026年)因食用河鱼生病而到旗山上面的居士庵调养,与一名周游至此的裴姓方士(字号养真老人)相谈甚欢。后来吴夲得知裴养真在此,便前来会面,两人相谈甚欢,裴养真并将所知全部教授给他。而吴夲得知孙天锡已经患病多时,便为他医治,仅三天便见疗效,半个月就治愈,三个月后已经调养恢复。之后孙天锡欲重金酬谢,却被婉拒,两人日后结为好友。后来吴夲“飞升”后,孙天锡在屋西建祠奉祀,后来因为灵验,遂拓建庙宇,为“吴西宫”。

而在天圣五年(1027年)时,白石丁氏曾请吴夲重新抄录三世祖丁迁的遗嘱并悬于祠堂。周茂钦认为这显示吴夲拥有一定的书法造诣,且在地方上有相当声望,才会被当地大族延请。

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1036年5月29日),吴夲为了帮急症病患采药,前往青礁的大雁东山,却失足坠崖而羽化,享年五十八岁。当地居民得知后,为追悼吴夲,纷纷塑像祭拜并私谥“医灵真人”。

传说吴夲住有《吴氏本草》与《灵宝经》两本医学著作,他在泉州花桥亭行医时曾用《灵宝经》传授草药知识。而北宋大观年间编纂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中的“霍香正气散”、“加减平胃散”、“逍遥散”据说即来自《灵宝经》。

保生大帝信仰发展

在吴夲逝世后,闽南一带便有青礁龙湫庵、白礁医灵神祠、厦门吴西宫等三处供奉吴夲的庙宇。

厦门吴西宫根据孙瑀〈西宫檀越记〉(1087年),是作者祖父孙天锡在吴夲去世后所建。最初孙天锡指是在自家西边建小祠并塑像奉祀,算是孙家的家神。但是由于灵验,所以附近居民也成为信徒。为了容纳更多的信徒,孙天锡便捐四亩田,在田中间盖了庙宇,由庙祝耕田以作为庙宇香火之资。这座庙宇即为厦门岛上最初的保生大帝庙,吴西宫。

青礁龙湫庵据宋朝杨志〈慈济宫碑〉记载,其逝世后乡人私谥为“医灵真人”,供奉为地方神祇,于“龙湫庵”塑像祭拜。另据〈慈济宫碑〉记载,当初要塑像时,因不知道吴夲长像而无法制作,后来是吴夲托梦指示他长得像东村的王汝华,但额头较宽,才得以塑像。后来宋绍兴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书颜师鲁奏准朝廷于青礁建庙,原本计划建在云峤院旁,但神明指示要在龙湫庵南边建庙,即为后来的青礁慈济宫。而根据杨志〈慈济宫碑〉的叙述,南宋时吴真人已经由医神提升成地方守护神,水灾旱灾、盗贼入侵、行船遇险等事都可向其祈求平安。

白礁医灵神祠的记载可见于孙瑀〈西宫檀越记〉(1087年)与《宋会要辑稿》,该祠在吴夲逝世之后便兴建,为当时的祖宫。绍兴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书颜师鲁奏请为吴夲立庙时,乃改为“医灵神庙”。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梁郑公(梁克家)以吴夲之神迹奏请赐庙额,而敕封“慈济”,青礁龙湫庙与白礁医灵神庙因此均改称为“慈济庙”。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诏改庙为宫,两间庙因而改称“慈济宫”。

因神迹传说流布,及历代朝廷追封,遂成为闽南地区重要民间信仰。而随同安移民迁徙,也成为台湾、东南亚同安籍人士信奉的乡土保护神。

保生三真人

保生大帝神像有红面、金面与黑面之分,其中红面者为吴夲,金面者为唐代名医孙思邈,黑面者为三国时代到晋朝时人许逊,三位神明乃义兄弟,其排行依序为孙、吴、许。因此据说金面的保生大帝神像到青、白礁慈济宫刈香,因为是大哥,所以可以免插炉(不用捐资添油),黑面神像因为是弟辈所以要捐资添油。此外像是厦门鼓浪屿龙头兴贤宫的保生大帝绕境只能在龙头一带,不能去内厝沃,因位内厝沃种德宫的保生大帝是金面,而兴贤宫是红面;相对地,内厝沃种德宫的保生大帝便可到龙头地区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