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淳于髡

淳于髡

拼音:chún yú kūn
最后更新时间:2016-09-13 08:18:40

淳于髡简介

淳于髡

淳于髡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人,政治家。齐之赘婿,齐威王拜其为政卿大夫。身高不足七尺,善于辩论,经常代表齐国出使各国,从未曾受到屈辱。成语杯盘狼藉、堕珥遗簪、乐极生悲的由来与淳于髡有关。

淳于髡生平

卑微出身

淳于髡出身卑贱,其貌不扬。《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

“髡”是先秦时的一种刑法,指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是对人的侮辱性的惩罚。淳于髡以此为名,可见他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赘婿”则源自于春秋齐国的风俗。当时齐国风俗认为,家中的长女不能出嫁,要在家里主持祭祀,否则不利于家运。这些在家主持祭祀的长女,被称作“巫儿”,巫儿要结婚,只好招婿入门,于是就有了“赘婿”。这种风俗在齐地由来已久,一直到汉代还很流行。如果不是经济贫困,无力娶妻,一般人是不会入赘的。淳于髡身为赘婿,更可以确定他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了。

稷下元老

尽管淳于髡出身卑微,又身材矮小、其貌不伟,却得到了齐国几代君主的尊宠和器重。淳于髡在齐桓公田午创办稷下学宫时已经是稷下先生。齐威王刚继位时,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淳于髡率先进谏,使齐威王幡然悔悟,厉行改革,齐国由是大治。他也被齐威王立为“上卿”,多次代表齐王出使诸侯,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淳于髡由贱而贵,固然和齐国长期奉行“举贤尚功”的统治政策有关,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他具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才干。

智慧超群

淳于髡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才能,成为稷下先生中的代表人物。邹忌拜相时,他率稷下先生七十余人向其问难,使得邹忌重视礼法、厉行改革;他与孟子进行过数次精彩的论辩;荀子(约前313-前238)到稷下游学时,淳于髡这位出身低微的稷下先生,已经是稷下学宫中元老级的人物,荀子经常向他请教,其“隆礼重法”的主张受到了淳于髡思想的影响。淳于髡还做过齐太子的老师,《吕氏春秋·壅塞》记载“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由此可见齐国国君对这位稷下元老的信任和倚重。

淳于髡得享高寿,他死时,弟子送葬者有三千人(《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足见其门徒众多、德高望重。

滑稽多辩

淳于髡在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滑稽多辩”。淳于髡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尤其喜欢在与人辩论时运用“隐语”。淳于髡的所谓“隐语”,就是富于哲理的讽喻。他在与人辩论和向国君进谏时,经常用讽喻表明自己立场,言辞诙谐、含义深刻,往往令人心悦诚服、点头称是。因此,司马迁把他的事迹写入了《滑稽列传》之中。

一鸣惊人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齐国历史上著名的齐威王继位。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齐末年的内乱中恢复过来,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条件也不成熟,各路诸侯趁机攻伐田齐新兴政权。因此,齐国的国力一直比较弱。其时,齐国内政纷乱,军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女乐,一时间,“诸侯并侵,国人不治”(《田完世家》),国内形势日渐严峻。然而,群臣却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进言劝谏。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淳于髡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讽谏齐王。

淳于髡问齐威王道:“大王,国中有大鸟,栖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飞不鸣,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胸有大志,只是暂时消沉,并非昏庸无能之辈,淳于髡的讽谏一下子点醒了他,他也用“隐语”回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滑稽列传》)

淳于髡的讽谏收到了奇效,促使齐威王下定决心、变法图强。他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个,处死了一个,整顿了内政,并整肃军威准备迎战诸侯。各诸侯国都很震惊,纷纷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

得到重用

齐威王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不计出身、招纳人才,从他能接受淳于髡的意见,就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尊重。出身布衣的齐人邹忌以琴作喻向齐王进谏,三个月后便被任命为相,推行改革。当时,稷下先生们对邹忌的才能有所怀疑,公推淳于髡向邹忌问难。淳于髡自如的运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改革中应该注意的五个问题,而邹忌也均心领神会、一一应答,赢得了淳于髡和稷下先生们的信任。通过这次交谈,淳于髡认为邹忌才能卓越、对改革胸有成竹,一定可以胜任,而且可以建功封侯。不久,邹忌果然被封在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印证了淳于髡的看法。淳于髡讽谏威王之后,得到重用,从不治而议论的“上大夫”逐渐成为代表国君出使诸侯的外交官员。

借机讽谏

一次,淳于髡出使外国顺利归来,齐威王很高兴,在后宫办了酒席,召淳于髡喝酒。酒宴中,威王问:“先生能喝多少才醉?”淳于髡回答:“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还能喝一石呢?”淳于髡说:“在大王面前赏酒,执法官在旁边,御史在后边,我心怀恐惧,不过一斗已经醉了。如果家里来了贵客,我小心地在旁边陪酒,不时起身举杯祝他们长寿,那么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突然相见,互诉衷情,大概可以喝五六斗。如果是乡里间的盛会,男女杂坐,无拘无束,席间还有六博、投壶等娱乐项目,我心中高兴,大概喝到八斗才有两三分醉意。天色已晚,酒席将散,酒杯碰在一起,人们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子相叠,杯盘散乱,厅堂上的烛光熄灭了,主人留髡而送客,女子薄罗衫轻解,微微地闻到一阵香气,这个时刻,我心里最欢快,能喝一石。”

淳于鬓劝谏齐威王

淳于鬓劝谏齐威王

最后,淳于髡点明了说这番话的用意:“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滑稽列传》)意思是说,享乐的追求是无穷尽的,一味地追求享乐,就会走到邪路上去。以此来讽谏威王,希望他能明白“极之而衰”的道理。齐威王听从淳于髡的劝告,自此停止了通宵达旦的喝酒,将更多的精力用到处理朝政上。他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在不长的时间里,使府库充实,国力强盛,齐国大治,最终开创了“复霸”的局面,取代魏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淳于髡也被委任为“诸侯主客”,专司礼仪,接待来宾。

淳于髡运用“隐语”向齐王进谏和与别人进行辩论的记载在史籍中还有很多。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还是借喻讽谏,参与政治。而且他的微言妙喻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思想观点,是稷下之学中宝贵的思想财富。

不辱君命

淳于髡还是齐国历史上杰出外交家。他曾多次奉王命出使外国,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展现了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

推荐贤才

齐宣王求贤时,号召天下人推荐有才干、品德好的人。有个叫淳于髡的人在一天内就向齐宣王推荐了7名贤士。齐宣王当然很高兴。可是,他对顷刻间出现的这么多贤士感到有点怀疑。

于是齐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对他说:“先生,我有一个疑点想问问你。我听说,能在方圆千里的范围内找到一位贤人,那么天下的贤人就多得可以肩并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范围内能出现一个圣人,那么世上的圣人就多得可以脚跟挨着脚跟地向你走来。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时间里就给我推荐了7位贤人,如此看来,贤人岂不遍地皆是,有点太多了吗?”

淳于髡笑了笑,对齐宣王说:“大王您听我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类的鸟,它们总是栖息、聚集在一起;同类的野兽,它们也总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们到低洼潮湿的地方去寻找柴胡、桔梗这些植物,别说是短短的几天,就是几辈子也不会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车去装了。万物都是以同类相聚的。我淳于髡向来与贤士为伍,我的朋友个个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寻求贤士,这就像在河里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样,轻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么能嫌我一天之内给您举荐的贤士太多了呢?我周围的贤士多得很,岂止这7个人!今后,我还要继续向大王推荐呢。”

淳于髡一番话,使齐宣王茅塞顿开,心服口服。看起来,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没有找到识别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啊!见《战国策~齐策》。

后用“物以类聚”指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而且多指坏人之间臭味相投,互相勾结在一起。

淳于髡的故事

    淳于髡传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他身高不足七尺,被齐威王任命为大夫。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多次在出使别国时成功地维护了齐国的威望,为齐国立下大功。 [阅读]

    淳于髡刁难孟子

    淳于髡刁难孟子

    淳于髡随即否定了孟子自己标榜贤者的话:有本事的人必然展现出来,做事情不见功效的人,我还没看到过呢。所以根本没有贤者,如果有,我肯定认识他。 [阅读]

    淳于髡口才出众

    淳于髡见了威王,绝口不提国家大事,却出个谜语让威王猜。 [阅读]

淳于髡的野史解密

    淳于髡借机讽谏齐威王

    淳于髡借机讽谏齐威王

    淳于髡说这番话的用意:"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意思是说,享乐的追求是无穷尽的,一味地追求享乐,就会走到邪路上去。以此来讽谏威王,希望他能明白"极之而衰"的道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