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故事,【关于中药的故事188篇】
中药故事的由来
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了简单的医疗活动,人们在寻觅食物时,常常会误食一些东西而致病或中毒。有时也会因偶然吃了一些东西,使原有某种病状减轻,甚至消除。于是,人们逐渐发现了药物。以后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从偶然发现逐渐进入到主动寻找药物。
太古时期,为了使已知药物知识和治疗经验保存下来,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口耳相传,在师承口授中,前人为加深后人的印象,不仅单一传授药物性能,往往连同药物发现的过程和有关经历也一并讲述出来,甚至通过艺术想象和虚构,加入一些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的传说还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样长期流传和不断丰富的结果,形成了中药的传说故事。
中药故事的意义
从药物学的角度看,中药故事传说显然不能当作考究药物起源的依据,也不能当作实际应用的药典,
因为它是在流传中不断经过艺术加工形成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传说故事在解释各种特定药物的药性及其如何被人们发现的过程时,往往也是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药物的发现离不开生活实践,最先发现某种药物的必然是经常接触它的人。诸如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所说:“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
中药故事搜集了188篇民间流传的有关中药知识的故事,并以趣味性、知识性介绍了常用中药的功能、主治及配伍运用的常识,使读者通过有趣的传说故事,了解有关中医药的知识,了解中华医药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

无名异的由来
他学着山鸡,拿石头来回慢慢摩擦伤处。嘿!还真灵验,扭伤的脚疼得轻多了。后来,无名异就用这种石头给人治病,外涂内服,治好了许多跌打损伤、金疮出血及骨折的病人。人们一传十,十传百,以后便把这种药石叫做“无名异”。 更多 >>

朱砂的故事
第二天,他把一个得癫狂病的人找到自己家,用一点朱砂放在水里给他喝。那人喝了以后,病果然慢慢好了。从此,秀才知道方士“驱鬼”治癫狂病,只不过是因为符上的朱砂有药性。这样,朱砂成了一味中药。 更多 >>

大禹与禹余粮的故事
大禹说:“晚餐已经够吃了,其余馒头就算余粮留在山上吧。”不久,大山劈开了缺口,剡溪顺从地流注大海,而山上却出现了许多馒头形状的圆石块,当地人知道这是大禹的粮食,就称之“禹余粮”,女娇翻越的那座岭就叫“余粮岭”。 更多 >>

龙骨的故事
清代光绪年间,河南安阳有一个理发匠,身患疮疖而无钱买药医治,就用捡来的骨片碾成粉,敷在疮上,不久脓水被吸干,伤口也就痊愈了。他请教过大夫,说这甲骨片就是中药龙骨,于是他四处收集这种骨片,卖给药铺。更多 >>

赵匡胤与地龙的故事
接着,他又捧上另一盘蚯蚓的液汁,请太祖服下。太祖惊问:“此是何物?外用复能内服?”张清理恐太祖见疑反不肯服,就随机应变道:“陛下是天上的神龙下凡,民间俗药岂能奏效?此药唤作‘地龙’,取以龙补龙之意。”更多 >>

神医扁鹊与牛黄的故事
于是,他第二天有意将阳文的药里的青礞石改换为牛结石。三天后,阳文病势奇迹般的好转,不但止住了抽搐,而且偏瘫的肌体也能动弹了。这时扁鹊悟道:“此石久浸于胆汁之中,苦凉入心肝,能清心开窍,镇肝熄风。” 更多 >>

鹿茸的由来
“以前吃鹿肉从没吃过鹿角在一起做的,这次老三把一对角都放进去煮了,所以效果截然不同。”以后,人们反复试了几次,证明嫩鹿角确实有滋补身子的功效!因为嫩鹿角上长有很多绒毛,大家就把这种大补药叫做鹿茸了。 更多 >>

海参的故事
海参为刺参科动物刺参或其他种海参的全体。海参搞得后,除去内脏,洗净腔内泥沙,入适当的盐水中烧煮约 l 小时,捞起放冷,经曝晒或烘焙至八九成干时,再入蓬叶液中略煮,至颜色转黑时,取出晒干。 更多 >>

孙思邈与水蛭的故事
不一会儿,他手捏着一个小布包回来,说:“有办法了,你躺下吧!”孙思邈打开布包抓出两条刚从后院庭池边捉来的水蛭,众人一见大惊。只见他迅速将水蛭洗净就放在大汉淤血的眼部,水蛭在血肿上愉快地吸起血来。更多 >>

李世民与阿胶的故事
县令还将驴皮胶进贡唐王李世民。李世民赏给年迈体弱的大臣们,大臣们吃后都夸此胶是上等补品。尉迟恭来到阿城,赏给田铭阿桥金锅银铲,又召集匠人将阿城井修葺一新,并在井上盖了一座石亭,亭里竖立了石碑。更多 >>

光绪皇帝与鳖甲的故事
甲鱼何以能治病?其实此物乃良药也。甲鱼学名鳖,性寒,全身均可入药。具有滋阴潜阳、镇静、软坚、散痞、益肾、健骨等功效,主治阴虚劳热骨蒸、症瘕积聚等,尤以消虚热疗效较佳,所以对光绪皇帝所患肺痨有益。更多 >>

中药神曲的故事
在湖南长沙市有一位民间医生名叫陈力新,过去他是个卖药的,喜欢钻研医道。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成为制造神曲的名家。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更多 >>

橘红的故事
化橘红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主产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湖北、浙江。果实未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将果皮割成5 或 7 瓣,除去果瓤及部分中果皮,压制成形,干燥。更多 >>

桂枝的故事
倪家怀疑是大夫开错了药,于是把金大夫告上了县衙。经过查对药方和药渣,才发现是桂枝的药量出了致命的错误,金大夫才得以雪洗冤屈。为了警示后人,县官还命“三益堂”药店在死者的墓旁建立了一座“桂枝亭”。更多 >>

西施与肉桂的故事
西施先嚼一小块肉桂,感觉香甜可口,嚼完半斤,疼痛消失,进食无碍,大喜。药店老板闻讯,专程求教名医。名医答曰:“西施之患,乃虚寒阴火之喉疾,非用引火归元之法不能治也。肉桂用于治喉间痈疮,属特殊情况。”更多 >>

柏子仁的故事
宫女开始吃时觉得苦涩难咽,但是时间长了也就渐渐地习惯了。由于没有别的食物可吃,宫女就天天以柏子仁来充饥,后来宫女就冬天不觉得寒冷,夏天也不觉得暑热。而且身体也非常的健康,行走如飞。更多 >>

槐米的故事
一家人唧唧喳喳相互埋怨,大领见状,急忙说:“吵,吵,吵吧!吵到黑,就有好戏看了……”郎中一听:“对呀!‘凡血见黑则止’,槐米为何不炒焦再用呢?”于是又重新制剂,姑娘用了果然见效。更多 >>

女贞子的故事
从这以后,教书先生每日必到此摘果充饥,病亦奇迹般地日趋见好,过早的白发也渐渐地变得乌黑了。他大为震惊,深情地吟道:“此树即尔兮,求不分离兮。”从此,女贞子便开始被人们作为药物使用了。更多 >>

哪吒和龙眼的传说
王夫人讲了有关龙眼来历的传说: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正好有个叫海子的穷孩子生病,哪吒便把龙眼让他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病好了,长成彪形大汉,活了一百多岁。 更多 >>

刘邦与桑葚的故事
好在当时身处的黄桑峪有桑林密布,所结桑葚盖压枝头。为渡难关,刘邦只得渴饮清泉,饥食桑葚。奇怪的是,没出几日,头痛、头晕竟不知不觉地痊愈了,大便也痛痛快快地排出来了,但觉精神清爽,身体强劲有力。更多 >>

腊梅的传说
大家都觉得衣袋里沉甸甸的,原来给老姚的钱又都回到自己衣袋里了。大家猛然醒悟:莫非老姚是前来拯救大家的神仙,花匠中有个聪明人他提醒说:“既然老姚说黄梅和臭梅有不解之缘,咱们就把这臭梅接到黄梅树上去试试。”更多 >>

桂花的传说
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使他感到难堪,从此洗心向善。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子撒向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桂花与桂花酒。更多 >>

杜仲的故事
洞庭湖的纤夫们听到这一噩耗,找了八十一天,终于在洞庭湖畔树林中找到了杜仲的尸体,他手上还紧抱一捆采集的树皮,纤夫们含着泪水,吃完了树皮,果真,腰膝痛全好了。为了纪念杜仲,人们从此将树皮正式命名为杜仲。更多 >>

张骞与石榴的故事
那姑娘垂泪回答:“奴不图富贵,只求回报浇灌之恩,中途遭劫,使奴未能一路相随。”言罢忽然不见,旋即化为一棵花盛叶茂的石榴树。张骞恍然大悟,向汉武帝禀报了在安石国浇灌石榴树的事。更多 >>

合欢花的故事
荷员外赶快派人找来给小姐服用了,小姐的病果然好了起来。一来二往,秀才也对小姐有了情意。不久,秀才进京应试,金榜高中,回来便和小姐结成了夫妻。后来,人们便把这种树叫作合欢树,这花也就叫合欢花了。更多 >>

桃花的故事
当晚雷声大作,大雨下了一夜。天明,雨停了,村民们看到他俩的墓地上长出了一棵小树,树上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原来洮子的遗体化作了树干,村民们为了纪念他把这棵树叫作桃树。小美化作了桃花,灵魂升到了天上。更多 >>

胖大海的由来
大海的父母听了非常悲痛,村里的父老乡亲们也都非常悲痛,也都伤心地流泪,说他是为百姓而死的,大家会永远记住他的。所以大家为了纪念他便将青果改称“朋大海”,又由于大海生前较胖,人们又都叫“胖大海”。更多 >>

石竹花与花仙子
石竹妈遇见花仙,治好儿子毛病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得了这种病的穷人,都来找石竹妈要花草治病。人们感激花仙,更明白花仙也是被石竹妈的一片爱心所打动,便顺口叫它“石竹妈的花”,叫来叫去,就干脆叫“石竹花”了。更多 >>

海棠与嫦娥的传说
王母娘娘见玉女手捧着天竺国送来的仙花,一边嘴里直道谢,便明白嫦娥一定私下将她的花儿拿去送人,因而怒气冲天地训斥嫦娥胆大妄为。而且,她边说边夺过玉兔的石杵,将玉女和她手中的那盆花儿一起打下了凡间。 更多 >>

蒲公英的由来
小姐给渔家父女磕了三个头以谢救命之恩,然后告别了渔家父女。因为只知道老渔夫姓蒲,尊称:蒲公,姑娘叫英子。为了纪念渔家父女,姑娘就给这种药取名叫“蒲公英”。从此,蒲公英能治奶疮就传开了。更多 >>

益母草的传说
张姑娘灵药种子,撒在了地边上栽种。有人病了,便照着张姑娘传的法子来治,草药治好了很多的病人。草药是好心的张姑娘,为妈妈寻来的灵药,所以人们就管它叫“益母草”了。益母草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更多 >>

芦根的故事
“芦根也能治病?”“准行。”穷人急忙来到水塘边上,挖了一些鲜芦根。他回家煎好给孩子喝了下去,不久,孩子果然退了热。从此,这里的人们发高烧时就再也用不着去求那家药铺了。芦根成了一味不花钱的中药。更多 >>

白芨的由来
皇帝道:“好,好!这药叫什么名字啊?”老农回答道:“还没名称呢,就请皇上取个名字吧!”皇帝想了一想,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那老农说道:“我叫白及!”皇帝笑笑道:“那就叫它为‘白芨’吧!” 更多 >>

冬虫夏草的由来
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初夏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6 至 7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更多 >>

孙思邈与冬凌草的故事
孙思邈仔细观察了半个多月,带领徒儿上山秘密采集,给前来应诊的喉痹患者煎药服用,百用百效,声音嘶哑者服用此草药后,声音洪亮,喉痛自消。孙思邈给王屋山这神奇药草命名为“冰凌草”或“冬凌草”。更多 >>

夏枯草的故事
茂松按方服之,不久病愈。后来,父子二人广种夏枯草,为民治病,深得人心。夏枯草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的果穗。我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夏季当果穗半枯时采收,晒干。 更多 >>

薏苡仁的故事
薏苡仁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主产福建、江苏、河北、辽宁等省,多为栽培。秋末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碾去外壳,除去皮(果皮及种皮),收集种仁。更多 >>

金樱子的由来
因为老人没留姓名,只有那药葫芦和上面挂着的一缕金黄色的缨穗成为老先生留给他们的永久纪念。为感谢采药的老先生,弟兄仨把药取名叫“金缨”,后来,叫来叫去,“金缨”渐渐被写成“金樱”更多 >>

白居易与荔枝核
一个月后,白居易因受凉得了疝气病,行动不便。春兰到郎中家取药,郎中问明病情后,就包好了一包中药给了春兰。春兰回到家,因为家务活儿忙,没有立刻煎药,就顺手放在原先放荔枝核的抽屉里。更多 >>

吴茱萸的传说
关于吴茱萸,民间有一个这样的传说。春秋战国时代,吴茱萸原生长在吴国,称为吴萸。有一年,吴国派大臣将吴萸作为贡品进献给楚国,但是楚国国王见了吴国进献的贡品大为不悦,不听吴国大臣的解释,将其赶了出去。更多 >>

赵祯与相思子的故事
于是,他揭榜进宫。道士用相思子研末与鸡蛋清调成糊状,称之为“万应解凝膏”,呈献皇帝,皇帝赵祯敷用了几天后,腮也不痛了并逐渐消肿痊愈了。相思子半截红,半截黑,红黑相映成趣,深受古今中外医家的喜用。 更多 >>

葛根的由来
后来老药农去世了,葛家小儿子长大了也学会了老药农的本事,专门采挖一种草药的根块,它是治疗发热口渴等病的良药。这种药草叫什么名字,老药农也没说,葛家小儿想到自己悲惨而痛苦的身世,便将这药草取名为“葛根”。更多 >>

越王勾践与鱼腥草的故事
勾践回国第一年,越国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无粮可食,为了和国人共渡难关,勾践亲自翻山越岭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在三次亲口尝野菜中毒后,勾践终于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这种野菜生长能力特别强。更多 >>

杨玉环与山楂的故事
有一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忽然患了脘腹胀满、大便泄泻、不思饮食之症,唐玄宗为此坐卧不安。道士给贵妃娘娘看过病以后,挥毫写出:棠球子十枚,红糖三钱,熬汁饭前饮用,每日三次。棠球子,就是今日所说的山楂。更多 >>

生姜的故事
刘韬说:“此乃沙弥误食山中半夏所致,用生姜一解,药到病除,并非什么妖魔所害。”众僧也除掉了心病,照旧上山砍柴。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各地均产。9~11 月间采挖,除去须根,切片生用或煨熟用。 更多 >>

水仙花的由来
后来,水仙姑娘喝了用那花煎的汤,果然病好了。人们为了记住水仙救人又被人救这件事,就把这种花叫做“水仙花”。水仙花为石蒜科植物水仙的花。用于治疗风热病、五心烦热、月经不调、子宫疾病。更多 >>

华佗与芍药的故事
后来华佗对芍药做了全面的试验,发现它不仅可以止血、活血,而且还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由于华佗的栽培试验,芍药便在谯陵(今亳州)大力发展起来,后来又发展到四川、杭州、陕西等地。更多 >>

汉武帝与石菖蒲的传说
汉武帝急忙屈万驾之尊,上前施礼并问道:“仙者是何方人士,怎么会来到这里?”只听此老者回答说:“我是九嶷山中人也。听说中岳嵩山(五岳之中,嵩山为中岳)山顶的石头上,生有一种草叫石菖蒲。此草一寸九节,吃了它可以长生不老。所以特地到这儿来采集它。” 更多 >>

康熙与红景天的故事
康熙喜出望外,对红景天的功效啧啧称奇,认为这是上天的赏赐。于是将红景天称为仙赐草,并把它定为御用的贡品,禁止民众任意采食,而红景天的威名和神奇功效也因此不胫而走。以后历代皇帝更将红景天定为进贡的礼品。更多 >>

李世民与中药徐长卿的故事
徐长卿的为萝藦科牛皮消属植物徐长卿的干燥根及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杂质,阴干。本品根茎呈不规则柱状,有盘节,有的顶端带有残茎,表面淡黄白色至淡棕黄色,或棕色;具微细的纵皱纹,并有纤细的须根更多 >>

威灵仙的由来
此后,这个小和尚就成了威灵寺的住持。他大面积种植这种专治风湿和化骨渣子的草药。凡是到威灵寺求医的,小和尚都分文不取。由于这种草药出自威灵寺,治病又像仙草一样灵验,所以大家都叫它“威灵仙”。更多 >>

三七的故事
后来,人们就给这种药草起名叫三七,意思是生长三至七年的药效最佳。三七具有缩短凝血时间、增加血小板的作用,能像漆那样把伤口粘合起来,所以又叫山漆。因为它对各种出血症有止血功能,又叫它血见愁。更多 >>

补骨脂的故事
郑相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按照李氏介绍的方法,服用七八日后,渐渐觉得身体的状况有些好转,又连续服了十日,众疾竟霍然而愈。后郑国相常服此药,身体一直很健康,直到八十二岁时辞官回京,并将此药广为介绍。更多 >>

灵芝的传说
灵芝本品主要为多孔菌科植物灵芝和紫芝的子实体。全年采收,除去杂质,剪除附有朽木、泥沙或培养基质的下端菌柄,阴干或在 40℃~50℃的高温下烘干。是寄生于栎及其他阔叶树根部的蕈类。更多 >>

李时珍和黄精的故事
黄精为百合科植物黄精的根茎。黄精主产于河北、内蒙古、陕西;滇黄精主产于云南、贵州、广西;多花黄精主产于贵州、湖南、云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干燥,切厚片用。更多 >>

佛手的传说
仙女满足了他的要求。儿子回来后,将天橘给母亲服用,母亲胸腹胀闷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仙女赐给的天橘苗经过辛勤培植,很快地传遍了整个山村。乡亲们认为,这位仙女就是救世观音,天橘像观音的玉手,因此称之为“佛手”。 更多 >>

何首乌的由来
有人来问他:“你家怎么出了这么多的长寿老人啊?”他随即将服用这种藤根的经过告诉了他们,人们因他已老,但头发仍乌黑浓密,即称他为“首乌”。又因为他姓何,为纪念这种藤根便将这种藤根起名为“何首乌”。更多 >>

甘草的由来
从那时起,郎中就把“干草”当作中药使用,用以治疗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又以其润肺功能治咳嗽多痰。并正式把“干草”命名为“甘草”。从此,甘草一直沿用下来。更多 >>

丁公藤的故事
一天深夜,他沐浴焚香,跪在庭院里,求神赐方。忽夜空中飞过一鸟,叫着:“丁公藤,丁公藤。”解叔谦喜出望外,次日,便去药店求购,他跑遍所有的药店,均无丁公藤可售,他又遍访民医药叟,但皆不识此药。更多 >>

孙思邈与川芎的由来
于是,他携此药下山,用它给病人治病,果然灵验。药王兴奋地随口吟道:“青城山天幽,川西第一神仙洞府,药草通过仙鹤递,来自天穹,真是川西第一山,苍穹降良药。这药就叫‘川芎’吧!”更多 >>

茵陈的故事
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治黄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又叫“茵陈蒿”。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更多 >>

中药急性子的故事
赵海仙说:“我随手捋了点成熟的凤仙花种子给他回家煎服。”其父问是什么道理?海仙答道:“瓜熟蒂落,凤仙花种子成熟,一碰即落,医者意也。”凤仙花是人们喜栽种于庭院内观赏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凤仙花的种子药名叫急性子。更多 >>

豆豉的故事
老人见他识药,指着另一缸说:“这是麻黄浓煎取汁。两缸药汁相混,用以浸泡大豆,再煮熟发酵,做成豆豉,便可以做小菜。”又名淡豆豉,是用豆科植物黄豆或黑豆做原料,经过蒸煮,冷却后加入曲菌发酵,盐渍,最后晒干而成。更多 >>

地骨皮的故事
钱将军忖思,枸杞的“枸”和“狗”同音,为免太后生疑,便择个吉利名称——“地骨皮”。地骨皮为茄科落叶灌木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根。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初春或秋后采挖,剥取根皮,晒干,切段入药。更多 >>

枸杞子的传说
这个故事中 300 余岁的女子可能是虚构的,但枸杞子健身延年、抗衰老的作用,后人曾有过许多详细的记述。枸杞子的抗衰老作用,可说是“奇中有理”。枸杞子本品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更多 >>

黄连的由来
因为这位帮工姓黄名连,为了感谢他,这药材也就取名为“黄连”。黄连的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味连)三角叶黄连(雅连)或云连的根茎。黄连主产四川,湖北、陕西有栽培,雅连产四川,云连产云南西北部。更多 >>

黄芪的故事
肃宗十分焦急,忽然想起黄芪有益气之功,便对御医说:“太后既然口禁不能服药,宜把黄芪煮汤,用汤气治疗,药入皮肤,可望治好。”御医赶忙煮黄芪汤数斛,置于太后榻下。顿时满室药味弥漫,不多时,太后苏醒,病慢慢好了。更多 >>

大黄的故事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于秋末茎叶枯次春发芽前采挖。更多 >>

红花的故事
红花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红花的花。全国各地多有栽培,主产于河南、浙江、四川、江苏等地。夏季花由黄变红时采摘,阴干或晒干,生用。藏红花非常名贵,在多种中药材里,它是一味能活血通经、养血祛淤、消肿止痛的特效名药。更多 >>

老鹳草的由来
老鹳草为牻牛儿苗科植物牻牛儿苗或老鹳草及野老鹳草的干燥地上部分,前者习称“长嘴老鹳草”,后两者习称“短嘴老鹳草”。夏秋季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或连根拔起,除去泥土杂质,晒干。 更多 >>

红薯的故事
红薯也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健康食品。红薯最富含的营养素是黏液蛋白和丰富的钾,它对人体有特殊保健功效,可保持动脉血管壁的弹性,防止心血管脂肪沉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的理想食物。更多 >>

红薯的故事
红薯最富含的营养素是黏液蛋白和丰富的钾,对人体有特殊保健功效,可保持动脉血管壁的弹性,防止心血管脂肪沉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红薯中的膳食纤维还有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排便,预防结肠、直肠癌的作用。更多 >>

百合的由来
百合多年生草本,鳞茎球形,其暴露部分带紫色,茎常带褐紫色斑点,叶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花白色微黄,花期 5~7 月,果期8~10月,属百合目植物。我国主产于湖南湘潭,浙江吴兴及江苏南京等地,以南京四郊产的百合为上品。 更多 >>

贝母的由来
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棱砂贝母的鳞茎。前三者按不同性状习称“松母”和“青贝”;后者称“炉贝”。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粗皮,晒干,生用。更多 >>

马勃的由来
为马勃科植物大颓马勃,紫颓马勃与脱皮马勃的干燥子实体。亦名灰菇,欲称牛屎菇或马蹄包。属担子菌类马勃科。嫩时色白,圆球形如蘑菇,但较大,鲜美可食,嫩如豆腐。老则褐色而虚软,弹之有粉尘飞出,内部如海绵。更多 >>

常山的由来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都说:“常山破庙里的和尚会治疟疾。”一时间,方圆几十里内的人都跑到破庙来求药。有的人还打听:“治疟疾的药草叫什么名字呀?”和尚一想,这药草出在常山,就说:“叫它‘常山’吧!”更多 >>

曼陀罗的故事
因为当时的人仅仅知道曼陀罗有毒,只可以外用治风湿、脚气等病;唯有老内侍知道它还是一味麻醉药。曼陀罗为夹科草本植物白曼陀罗的花,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4~11月花初开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更多 >>

白薇的故事
可是,过了许多年白威也没来。为了纪念白威,就用他的字称呼他传的药草,不过写成字就是“白薇”了。白薇为萝摩科植物直立白薇或蔓生白薇。春、秋季采挖棍及根茎,洗净,晒干。主产安徽、湖北、辽宁。更多 >>

白花蛇舌草的传说
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这种小草就是白花蛇舌草,又叫蛇舌草、竹叶菜、蛇利草。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带根全草。更多 >>

木蝴蝶的故事
为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干燥成熟种子,呈蝶形薄片,除基部外三面延长成宽大菲薄的翅,表面浅黄白色,翅半透明,有绢丝样光泽,上有辐射状纹理,边缘多破裂。子叶俩,蝶形,黄绿色或黄白色,无臭,味微苦。更多 >>

半夏的故事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东北、华北及长江流域各省区均产,以四川、浙江产者量大质佳。夏秋两季均可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及须根,浸入2%的明矾水中,漂半小时捞起,晒干或烘干,即得生半夏。更多 >>

接骨草的由来
接骨草,是忍冬科植物,茎草质,叶对生,卵形小叶。春天开花,黄白色,在枝端密集成复伞状花序,产于我国西南山区。过去有个著名的接骨医生,他自采自制的接骨药方,医治骨折竟有意想不到的疗效。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