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春社

春社

最后更新时间:2016-05-02 19:16:37

春社简介

春社日男女幽会

春社日男女幽会

春社是源自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节日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但目前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二月二日拜土地公的习俗,并称此日为土地诞、福德诞等,但与传统的春社不尽相同。在中国大陆北方部分地区的二月二龙抬头节中,亦有部分民俗沿袭自春社。关于春社的兴衰过程,有学者将其归结为“起源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与中国诸多祭祀类传统节日一样,根据主办方的不同,春社分为官社和民社。官社庄重肃穆,礼仪繁缛,而民社则充满生活气息,成为邻里娱乐聚宣的日子,同时有各种娱乐活动,有敲社鼓、食社饭、饮社酒、观社戏等诸多习俗,是民间不可多得的热闹节日。“社会”一词即起源于民社时的聚会活动。

春社一般与“秋社”合称为“社日”,历来有“春祈秋报”的说法。清末民初著名易学家尚秉和称,社日“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最古最普遍之佳节。”现今各地遍存的土地庙即是社日祭社时的遗存。

日期

春社日祭祀土地

在先秦时期,春社的日期通过“占卜”的方式来确定,并没有固定的日期,在汉、晋时,仍未完全固定,如晋嵇含在《社赋序》中记载:“有汉卜日丙午,魏氏释丁未,至于大晋则社孟月之酉日,各因其行运。”在汉代,春社至少有两个日期,即丙午和壬辰日,而之后的三国和晋朝,也有各自的春社日。不过,唐朝之后,春社日的日期开始固定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之所以设在戊日,是因为在天干中,戊己属于中央,五行属于土。

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计算,春社日期大约在立春后的第41天至第50天,公历的3月16日至27日之间,约在春分(公历3月20日或21日)前后。

此外,关于春社日的日期,在民间还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

起源

“社”在古代指司土地之神,如《说文》云:“社,地主也。”在上古时期,中国的主要食物获取方式由渔猎、畜牧开始转为以农耕为主,人们渐渐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开始崇拜土地,因此将土地人格化,于是就诞生了“社神”,而当时的统治者和人民开始祭祀社神(称为祭社、社祭、社祀),在甲骨文中就有描述祭社的文字,随后这一行为渐渐发展成后来的春社。因此春社自社神诞生以来,就开始存在,具体时间约在父系氏族社会晚期。

一般认为,当时祭社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 祈求好收成;
  • 祈雨求晴;
  • 祈求消灾;
  • 娱神娱人;
  • 婚恋求子;
  • 赢得战争胜利。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祭社的祭祀对象除了土地神之外,还有五谷之神(即“稷”)。

在先秦时,春社时间较长,春季时对于土地的祭祀都可以称之为春社。当时的春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主要用来祭祀土地和祖先,另一部分则是更重娱乐的春嬉(又称桑社、桑林、桑台、春台),是当时的人们发泄欲望的狂欢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