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最后更新时间:2016-10-03 22:53:47对联简介

对联
对联又称对子,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从秦汉时起便有悬挂桃符的习惯,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刻字,后蜀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写吉祥词句。以后对联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千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民国时,刘师亮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华民国’四个字是“对不齐(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对联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的平仄要求为“仄起平收”,即上联韵脚为仄声的话,那么下联韵脚便要平声收尾,谓之“仄起平收”。至于对联中,偶有“平起仄收”之现象,但应视为变格,不应视为对联的常例。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无情对不在此列)
对联分类
按用途分
- 春联:新年专用之对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 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 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 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 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屠户)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 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杨邦乂)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袁世凯)
- 祝寿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有庆。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按位置分
- 楹联: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传统建筑等处所用。
- 门联:贴于大门之上
- 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按艺术特点分
- 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如: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上海豫园)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秦皇岛孟姜女庙)
-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如: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朱元璋)
- 顶真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如: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唐寅)
-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如:鸡鸣茅屋听风雨;戈盾文章起斗争。(老舍赠茅盾)
-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如: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如: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 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乾隆);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纪晓岚)。
-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如: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三星白兰地;六月黄梅天。(何淡如)
-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如:马歇尔歇马,华来士来华。(事件报纸标题)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 最长的对联:作者是清末重庆府江津县的秀才锺云舫,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在成都狱中为抒发愤懑而写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上下联合计1612字。
对联的故事
苏东坡张飞庙前对绝联
有一次,苏东坡去游青衣江。看了千佛岩,又来到张飞庙。张飞庙前有一幅对联,但只有上联没有下联。苏东坡仔细一看,那上联写的是:孤山独庙匹马单枪一将军。 [阅读]
对联的野史解密

黄庭坚:延支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于是,黄庭坚语带讥讽地说:“可叹那位新郎心窄命薄,死得可怜,我来替他对上一联,让他在九泉之下也得以瞑目。”言罢吟道:延支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众人听了,不由暗暗叫苦。 [阅读]

李白: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
胡乡绅虚情假意地对李白说:“听说贤侄才华横溢,老夫这里有一上联,却苦于没有下联,今特请玉成。”说完,念道:梁山栽大竹,无须淋水。胡乡绅自以为这上联是川东三个县名组成的绝对,哪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 [阅读]
程敏政: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一日,李资宴请程敏政,当着满堂宾客出了一上联,请程敏政来对:因荷而得藕;程敏政指着席上的果品,出口对道:有杏不须梅。 [阅读]
王洪:天井中开井,井底有天
相传他小时候就多才。八岁那年,家人在旧屋上建造新楼,有人见此景作了一联:地楼上起楼,楼间无地;联中连用了三个“楼”,且首尾两字相同,一时无人对出。小王洪也思索着,顺口对出了下联:天井中开井,井底有天。 [阅读]
李戎翎:一联苦等数百年
一孤舟, 二客商, 三四五六水手, 扯起七八叶风篷, 下九江,还有十里;十里远, 九里香, 八七六五号轮, 虽走四三年旧道, 只二日,胜似一年。上联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嵌进去, 下联则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嵌进去, 尤其令人称妙。 [阅读]
张文举:雪压山头, 哪个尖峰敢露?
雪压山头, 哪个尖峰敢露?日穿壁孔, 这根光棍难拿!上联显然是县官的威胁之语, “雪压山头” 是暗示他权势大,警告对方不要显露锋芒。此联比喻形象、 语气坚决, 绘声绘色地刻画出一副剑拔弩张的紧张场景。 [阅读]
韩荚:曲礼一篇无母狗;春秋三传有公羊
曲礼一篇无母狗;春秋三传有公羊。联语对仗工整、 自然, 既有典故, 又有俗语, 可谓雅俗共赏, 妙趣横生。 “公羊” 对 “母狗”, 尤其精彩, 不仅一语双关, 寓庄于谐, 而且富有讽刺意味。 [阅读]

曹雪芹:丙丁壬癸何为水火;甲乙庚辛什么东西
丙丁壬癸何为水火;甲乙庚辛什么东西。此联语言简练、 对仗工整, 蕴含知识, 尤其是下联诙谐生动,一语双关, 颇为巧妙。联语不仅工整精妙, 还骂了张某, 实属妙联巧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