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怒族

怒族

最后更新时间:2016-05-03 00:23:31

怒族简介

怒族

怒族

怒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福贡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人口约为2.8万人(2000年)。使用多种语言,差异明显,互相不能通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多使用汉文,但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多数人会讲傈僳语。

怒族族名来自于其民族居住于怒江两岸,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

历史

怒族是该族自称,有两个不同来源。福贡、贡山一带的怒族是那一地区最早的土著,自称“阿怒”“阿龙”;碧江、泸水一带的怒族则是从丽江、剑川以东陆续迁徙而来的,自称“怒苏”,与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在长期的交往中,这两部分人相互融合,在怒江区域逐渐形成一个民族后统称为怒族。

风俗文化

过去汹涌奔腾的怒江阻隔了怒族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他们靠溜索和独木舟过江,十分危险。20世纪中叶,还有一部分地区的怒族人仍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近几十年来,一座座钢索大桥跨越滚滚的怒江,现代化的公路已经打开了山封江锁的怒江地区,铁犁在农耕中的普遍使用,怒族农业摆脱了刀耕火种的状况,怒族人民已经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怒族的朝山节(也称为“鲜花节”)。节日当天,全村寨人聚在一起前往当地的钟乳洞,接洞中钟乳石滴下的水,这水被称之为“仙奶”。回家后,“仙奶”被洒入种子中,以祈愿来年的粮食获得丰收;也有把“仙奶”倒入醋、酒中的,以求得身体安康无病怒族人常用的传统乐器叫"达变",其形似琵琶,呈椭圆形或三角形,以四根丝线为弦,其 音质格外清亮,韵味异常独特。几乎所有怒族青年都会弹唱四弦"达变",用琴声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怒族男子的服饰与傈僳族相似,一般穿麻布长衣,下穿短裤,多蓄长发,披发齐耳;大部分男人左耳佩带一串珊瑚,左腰佩砍刀,右肩背弩弓箭包,显得英武剽悍。怒族妇女穿麻布做成的左大襟上衣,下穿长裙,喜欢在胸前佩带彩色珠子串成的项圈。有的 妇女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等串成漂亮的头饰或胸饰,耳戴垂肩的大铜环。怒族人最有 特色的服饰叫“约多”。这种由怒族妇女编织的“约多”,工艺水平很高,男子们白天可以 当衣穿,晚上可以当被盖;妇女们做成围裙系在腰间,既耐寒又耐脏,深受人们喜爱。

怒族人住房有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木板房略大,呈长方形,一般分为内外两间;外间待客,设有一至数个火塘,火塘上有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用来煮饭做菜,内间为主人卧室。一般房屋四周都用木板、竹篾围上,房顶上盖有木板或石板,房屋下部是许多木桩和房柱,如同有很多只脚支撑着整个房屋。这种“千脚落地屋”结构简单,极易搭建,是怒族特定生活环境下的独特创造。

怒族人很早就经营农业。明代李思聪在《百类传》一书中记载,当时怒族人以苦荞为食(荞麦的一种),怒族人喜欢自己酿酒,每当贵客光临,便以美酒相待。如将客人视为知己,便要与客人脸对脸,嘴对嘴,一手搂肩,一手端酒杯,仰面将酒一饮而尽,这叫做“同心酒”。还说怒族人"精为竹器,织红文麻布",说明那时怒族手工业也有相当的发展。怒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捻羊毛线、织羊毛袜子,姑娘长大后,要把自己织的羊毛袜子送给心上人,小伙子若收下羊毛袜子,就表示接受了姑娘的爱情。所以,看一个怒族小伙子有没有对象,只要看他脚下穿没穿上羊毛袜子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