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夏朝

夏朝

最后更新时间:2016-05-01 22:03:45

夏朝简介

夏时期全图

夏时期全图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据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与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目前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夏朝国号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字的名义来源学界主要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认为“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唐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又说,“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再成为国号。

历史渊源

河南出土的夏朝青铜酒爵

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还有某些文献说鲧是颛顼的五世孙。这些文献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一说夏族起源于川甘青三省交界处岷江上游的岷山山脉一带,而后逐渐沿随古汉水上游,经过渭水中下游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史记中记载,禹出西羌,所以夏朝可能源自羌族部落。

学术争议

“夏文化”即古文献中的中原夏后氏世袭政权,区别于在同时期存在的其他中原部落文化或“夏时期文化”。“夏时期文化”根据较准确的碳-14定年法毋庸置疑,例如二里头文化,根据碳-14定年法,遗址的年代相当于夏时期,故此可以肯定“夏时期文化”的存在。但在没有从考古遗址中发掘出与夏时期相当的确切的古文字之前,尚无法肯定地将其与先秦古文献中的夏后氏联系在一起,也无法有说服力地证明夏后氏和夏朝的存在。

目前并未找到夏朝同时期或商代关于夏人、夏后氏的记载,目前出土的甲骨文中,没有提到过夏这个字,也没有提到殷商灭夏的事。最早的传世文献记载出现于西周。《逸周书·度邑》云:“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论语》中也有“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的句子,《竹书纪年》与《史记·夏本纪》等历史文献亦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夏朝的纪年与世系。因此传统上,中国的学术界对夏朝的存在一直坚信不疑。

20世纪初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掀起了古史辨运动。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结合西方近代史学的科学思辨方法检讨中国传统史学。一些野史给大禹赋上了神的特征,《绎史》记载四千多年前的太古时期有位名称“大禹”的神仙,是女娲氏的十九代孙,活存三百六十岁,尧时有位治水贤臣,尧评价他的功劳好比太古的“大禹”神,所以赐名他为“禹”。文献记载的一些远古人物的年岁往往高达百余岁,这不会是一个人的年岁,更可能是古代邦国部落的兴存年岁。顾颉刚根据《说文解字》“禹,虫也。从禸,象形”的记载,认为禹可能是九鼎上铸刻的虫型纹,代表一种似蛇似龙之蜥蜴类的动物,因呈敷土爬行的姿态,所以被后人视为开辟道路、开辟九州的神奇人物。鲁迅又在《故事新编·理水》故事中将这种似虫的动物改成一种蠕虫的概念,而后以讹传讹,出现了“大禹是条虫”的说法。顾颉刚最终放弃了这则假说。

先秦文献中关于羿生存的年代的记载并不固定,最早在尧时,最晚在周幽王时。在西汉初年的文献中才成为“因夏民以代夏政”的夏王。“后羿”可能是东夷族首领的称呼,“十日并出”、“后羿射日”可能是东夷族的神话传说,而后羿代夏故事的原型可能取材于商朝中期商族与东夷的战争史。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的这段历史处于夏后氏建国初期,很难想象在第二代君主执权时就出现了失国的情况。崔述质疑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他认为上古质朴,夏后多以单字命名,唯有太康、中康、少康三者均名“康”。中康为太康之弟,少康为中康之孙,这种隔世同名的现象尤为奇怪,不似名而更似号,可三者的兴贤作为又相互迥异。此三君可能原名为天干“庚”,为避讳而更作“康”,与夏朝后期的“胤甲”、“孔甲”、“履癸”一样,近似商王以天干为帝名的做法,可能是商周时期编造出的人物。顾颉刚认为自从孟子称赞“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后,儒家书籍关于启的记载便转贬为褒,还编出众臣不朝觐益而拥护启的故事来解释家天下的大变革。启的性质从而被分化,优点保留在启,缺点全归到太康一人身上。戴震认为其实并没有太康这个人,可能是后人混淆《楚辞·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的记载,误连读作“夏康”造成的。另一种解释说夏朝太康、中康、相、少康四君的世系源于殷商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四位先公,其历史又取材自商朝中期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的历史。商代中期,因受到东夷族的军事威胁,商王太戊被迫放弃经营了近二百年的都城亳,其后四王屡迁都邑,至祖乙迁邢后才得以复兴。周人认为己与夏族有缘,自称“有夏”,又认为商族属于东夷族系,所以将商族中期的复兴史移花接木地写成夏朝中兴史,刻意体现夷夏矛盾的渊源之久远,如此理证周灭商的行为。

更有观点认为夏史或有较多的夸大成分,许多和商朝的历史相似,或完全由周人杜撰而成。而《尚书·多士》记载周人训诰商族遗民“殷革夏命”,若是周人毫无根据地编造,商族遗民是根本不可能信服的,周族的统治者也不会用它来训诰商民,夏的存在与殷商灭夏的历史应是确切的。西周初期便有“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与“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等文献叙述足以证明西周人认为周前有殷、殷前有夏,夏灭于殷亦可作为周灭殷的前车之鉴。秦始皇帝焚书坑儒,大量先秦典籍失传,然而,成书于西汉的《夏本纪》与近四百年后出土的战国时人写的《竹书纪年》大致吻合,说明司马迁作《夏本纪》应有所根据,且今人熟知的一些夏朝的历史故事成形较早,但未能就此判定司马迁或许只是参考了内容近似竹书纪年的其他的周代文献。

    刘累

    刘累

    刘累,中国夏朝重臣,帝尧的后裔。传说夏孔甲时,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能养,又未得豢龙氏,而刘累学驯龙之术于豢龙氏,于是为孔甲豢养二龙。 [阅读]

    孔甲

    孔甲

    孔甲,中国上古夏朝的君主。相传孔甲是一个昏君,喜欢自扮鬼神,事淫乱,因此诸侯离弃他。 [阅读]

    女艾

    女艾

    女艾,中国夏朝君主少康手下的一个女性将领,也叫女歧。她曾帮助少康到寒浞的儿子寒浇的封地过国去侦察情况。 [阅读]

    妺喜

    妺喜

    妺喜,有施氏,又作末喜、末嬉,喜姓,有施氏国君之女,夏朝第十七位君主桀的宠妃。据说,妺喜是后世红颜祸水的第一例证。 [阅读]

    夏桀

    夏桀

    夏桀,中国夏朝第十七任君主,亦是最后一任君主,汉族,名履癸,发之子。传统史书将桀描述成一个暴君。 [阅读]

    少康

    少康

    少康是中国夏朝第六任君主。相的儿子,杼的父亲。少康在位时夏朝比较强盛,史称“少康中兴”。 [阅读]

    太康

    太康

    太康是启之子。中国夏朝第三任君主。据说太康终日沉迷打猎,不理政事,结果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所逐,不得返国,在阳夏病死。 [阅读]

    夏启

    夏启

    启,是中国夏朝第二任君主。治水英雄的禹的儿子,母亲是涂山氏族的女子。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78岁驾崩。 [阅读]

夏朝的故事

    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约公元前1559年商汤在鸣条与夏军进行的一场决战,战争导致夏朝灭亡,商汤建立了商朝。 [阅读]

    孔甲乱政

    孔甲是夏王朝少康之后的第八代国君。他的父亲不降当政五十九年,是夏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 [阅读]

    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乃中国史上首个出现“中兴”二字的时代。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起兵杀死了当时篡位的寒浞,复兴夏朝。 [阅读]

    寒浇东征

    寒浇与寡嫂女岐私通,女艾谋刺寒浇,结果误杀了女岐。后来少康借由打猎的机会,放出猎犬咬死了寒浇。寒浇为人力大,颇善水性,强于水战,甚至能陆地行舟。 [阅读]

    寒浞夺位

    寒浞夺位

    寒浞,夏朝东夷族伯明人,妘姓,任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的相,后杀死羿和夏朝国君相安,夺取了夏朝和有穷氏大权,最后被夏朝大臣靡杀死。 [阅读]

    后羿代夏

    后羿代夏

    有穷氏首领后羿,《左传》称夷羿,善于射箭。夏朝建立后,夏启昏庸无度,放纵于“淫湎康乐”的生活。太康继位,发生内讧。这就使有穷后羿有机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 [阅读]

    太康失国

    太康失国

    太康失国,指夏朝第三任国君太康沉溺享乐失国于东夷部落。 [阅读]

    甘之战

    甘之战

    甘之战是中国夏朝之战争,约发生于前21世纪,战斗双方为夏王启与西方诸侯有扈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