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庄子与《南华真经》

庄子与《南华真经》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6-10-03 00:14:46

说道教,不得不提庄子。他是老子之后道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一般与老子一起被并称为“老庄”。庄子,名周,字子休,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生卒年代大约为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庄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能言善辩,善于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言语中常常充满尖酸刻薄的讽刺,似乎漫无边际,荒唐可笑,但其中蕴涵着大智慧。他看破功名,不屑得失,甚至对于死亡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向往自由无束缚的生活。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

庄子梦蝶

庄子一生十分清贫,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曾经靠打草鞋为生,甚至有时无米下锅,不得不向别人借。有一次,庄子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他只好去找一个他认识的官员借米。那官员慢条斯理地说:“你看我现在正忙着收租子,等我把租子全部收上来,就借你300两黄金。”

庄子一听,心中又急又气,但却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昨天我从这个地方过,听到有人叫我,四周一看没见有人,低头发现地上车辙轧出的水沟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小鲫鱼说:‘给我点水喝,好吗?只要有一升水,就能救我的命。’我回答它说:‘可以。但是,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国名)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的水,引水回来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说:‘等你从那么远的地方把水调来,那时候,你到卖鱼干的铺子找,或许还能找到我。’”庄子讲完这个故事就走了。这里,庄子用讽刺的语言,借讲故事来表达他对官员不顾他人死活的痛恨。

庄子尽管生活十分拮据,但他一辈子不愿做官。后来,楚国、宋国的诸侯知道他才学甚高,曾先后迎请其为官,他都没有应允。传说,有一次,庄子正在水边钓鱼,楚国国王派人带着重礼去聘请他做楚国宰相。庄子得知此人来意后,继续钓鱼,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已经死了3000年了。国王将它用绸子包好放在竹箱里,藏在庙堂上。请问,这只龟是想死了以后留下一把骨头而高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行?”来人说:“当然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爬行。”

庄子说:“那么请你回去吧!我还是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庄子就是这样视富贵如粪土,宁可在贫困中享受自由,也不愿做官享受富贵。庄子隐居不仕,是因为他看透了人生的真谛。有一年,他的好朋友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想去看望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此行恐怕是要来取代你的相位的。千万不能让他直接去见梁王,万一梁王把相位给了他就不好办了。”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惠施听后很害怕,就发动他手下的人,满城去找庄子。庄子听说这件事,就去面见惠施,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叫雏(一种像凤凰的鸟),你知道吗?雏由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一路上,它不遇梧桐树不休息,得不到竹子的果实不吃,得不到甜美的泉水不喝。有一只猫头鹰找到一只腐烂的老鼠,雏刚好飞过,它担心雏会夺走它的臭老鼠,于是仰头怒视发出恐吓的声音。现在,你是不是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对我大叫呢?”庄子的话说得惠施惭愧地低下头,无言以对。庄子就是这样一位非但不羡慕别人的高位,而且连别人给他送上门的高位也不要的人,始终保持着自己高洁的品格。

庄子不仅自己不追求富贵,也蔑视那些贪图富贵而不择手段的人。在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曾代替宋王出使秦国。当时秦国是西部最强大的国家。出发前,宋王送给他几辆车子。到了秦国,秦王又赏车百辆。曹商浩浩荡荡、趾高气扬地回到宋国后,便在庄子面前炫耀,并讥讽地对他说:“你住在偏僻狭窄的小巷里,家境贫寒,靠编草鞋为生,饿得脸色发黄,脖子瘦长,这是你的长处,我比不上你;而我一旦出使他国,使万乘之君听从我的建议,就会得到百辆车子,这是我的长处,你比不上我。”庄子听完此话,淡淡地对他讲:“我听说,秦王曾患病,身上长疮,求遍天下名医。他答应,如果有人能够使他身上的毒疮溃散,就赏他一辆车马,如果有人肯低三下四去为他舔毒疮,就赏他五乘车马。所治的病越卑下,得到的车子越多。

先生,您大概就是为秦王舐毒疮了吧?不然的话,怎么会得到这么多车子呢?”

庄子承袭和发挥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也有许多自己新颖独特的观点,比如对“生”与“死”的看法。

有一年,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施前去吊唁,不料庄子正蹲在地上,敲着盆,唱着歌。惠施惊异地说:“你与妻子生活在一起,她为你生儿育女,现在年老去世,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着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的。她刚死时,我也伤心。可仔细一想,她原本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息。在恍恍惚惚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有生命,现在又变为死。人的生死往复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全是自然的变化。现在,她安息在天地之中,如果我哭哭啼啼,那就是不懂得自然变化的道理,所以我停止了哭泣。”正是因为他对世间万物有了透彻的理解,任何外在的东西都不会影响他的快乐。

用庄子的话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也就是说,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从宇宙的高度静观天地,这样才可以释放人的本性,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而只有看破功名利禄,保持原本无羁无绊的本性,才能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对于人世间“有用”和“无用”、“有才”和“无才”的判断标准,庄子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写过这样一则有趣的寓言。从前有个姓石的工匠带着一帮徒弟,从一棵巨大的栎树旁经过。这棵树大到只需一根树枝便可做成一艘船。徒弟们都围在树旁,凝神屏气仰头观看,但石却不屑一顾地独自向前走了。徒弟们追上他,便问:“师傅,弟子自入您门下,从未见过如此优秀的木材,为什么师傅却看也不看就走了?”石回答说:“那树的材质并不好。如果用它来做船,船会沉;如果用它来做棺,棺不久就会腐烂;如果用它来做柱子,不久就会被虫蛀完,它实在是棵毫无用处的大树。它之所以能生长成这么大,就是因为它没有用的缘故。”庄子阐明了大树因其无用才得以生长的道理。

后来,石在夜里做梦,梦见了那棵大树。那棵树问他:“你究竟凭什么说我无用?”石回答:“凡有用之木,如梨树、柚树等能结果实,但都遭到不幸。它们无法享天年,而死于非命。”树又说:“的确是由于人们觉得我无用,方能活到今天。所以人们的‘无用’对树本身而言才是真正的‘有用’。”树继续说:“况且,你和我都只不过是自然界里一物罢了,如硬要在物上加上价值,你也是一个无用的人。只有无用的人才看得出我是无用的树呀!”庄子用这个寓言故事说明“有用”和“无用”取决于判断的立场及看问题的角度。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即使是被认定为无用的东西,也有其无用的价值。庄子的“有用之害”和“无用之益”极富哲理,发人深省。他告诫人们摒弃世俗的价值观,重新评估事物的价值。

庄子及其弟子写过一部书,名为《庄子》。这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杰作,也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迹。据中国古代《汉书》记载,《庄子》一书共52篇,但流传到现在只余下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历史上,人们认定《内篇》为庄子所著,其他篇目是他的弟子和学生写的。在《庄子》这部书里,贯穿始终的思想是庄子所倡导的“逍遥游”。庄子认为,人们修“道”,悟“道”,关键在于摆脱世俗,真正使自己的心境处在虚静淡漠的状态。他注重个性解放,追求心境幽闲适意、自然逍遥。“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割舍的追求,但庄子认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被物质利益所迷惑的人,轻者会改变人生的方向,重者则会改变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逍遥游”的最重要的内涵。

《庄子》这部书一直流传至魏(公元220年~265年)、晋(公元265年~317年)朝时才被一些社会名人所重视,从此他的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日益扩大。到了唐代(公元618年~907年),由于皇帝唐玄宗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代,大力推崇老子,而庄子又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所以也受到推崇。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从此,道教也崇尚这本书,将其奉为主要经典。庄子及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日益深远,享有极高的地位。
 

标签:庄子
故事:庄子的野史揭秘
声明:庄子与《南华真经》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