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除夕的源起:夏朝除夕

除夕的源起:夏朝除夕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1-12 09:41:20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这是宋代苏东坡描写除夕时分人们相聚守岁迎新情形的一首诗。除夕,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节日。因为它具有其他节日所不具备的特殊意义与亲和力:一方面它是一年新旧交替之时,承载着一年的欣慰与总结,同时还孕育着来年的殷切希望;另一方面,除夕是老百姓阖家团圆的日子,除夕这一天他乡的游子不远千里万里也要赶回家来与亲人团聚,这已经成为中国人看重亲情团聚的一种思维定式了。可以说除夕是众多传统节日中非常富于亲情味道的一个。

据记载有关除夕最早的相关庆祝活动在夏代已经开始。

作为除旧布新的大节,它确立在汉朝。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相应地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除夕又称“年三十”、“大年夜”、“除日”、“除夜”。时至今日,除夕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而形成一个广义的新春佳节。起先,除夕单指这一天的夜晚,与之对应,除日则指白天。

欢度除夕

欢度除夕

后来,通常把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统称为除日或除夕。其实除夕或除日,其意义关键在一个“除”字。首先,“除”字有“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也是“月穷岁尽之日”,因此还有岁尽、岁除、年关、暮岁等别称。在这一天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除灾难、祈福呈祥而展开。尤其在除夕之夜,我国民间有通宵守岁的习俗,全家老小围坐一起共叙天伦,其乐融融。另外,“除”还有驱魔除恶的一层意思。

古代的社会,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的健康无法保障,加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春季流行病侵袭之际,使得百姓不得安宁。古人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便将疾病等灾难归之具有魔力的怪物,因之祛灾除害也成为一种生活主题。古代传说中的“年”,就是一位吞噬人畜的巨鬼恶兽。人们以为“年”和其他妖魔鬼怪怕火光烟雾、怕爆响、怕药酒、怕热闹的场面,于是,在年关来临之际开展驱傩、饮屠苏、挂桃符和燃放烟花爆竹等活动来驱除鬼怪与疫病、祈求生活安康太平的系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以“除”为主题的各种民间风俗。

关于“除夕”的来历民间有很多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流传最广的是:很早以前,出了一个名字叫“夕”的妖怪,在人间吃人犯乱无恶不作,尤其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子,晚上就要去糟蹋。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民间有个叫七郎的猎人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决心为民除害。此人力大无穷,又是有名的神箭手。于是七郎到处寻找“夕”,可“夕”平时白天不出来,太阳落了山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神出鬼没地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就这样七郎找了一年,直到夏历腊月三十这一天,他来到一个镇上,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夕”可能会来。于是就找镇上的人们商量,让大家作好准备,晚上不睡觉并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守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并点起火光好把“夕”吓出来除掉。果然这天晚上“夕”出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

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人们纷纷点起火把、灯笼,把黑夜照得像白昼一般。“夕”被吓得四处奔逃,可哪里还逃得脱呢,后腿被七郎放出的猎狗紧紧地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放箭,把“夕”射死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夏历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熬夜守岁,燃放烟花爆竹,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的愿望。

标签:春节习俗 > 除夕
故事:除夕的野史揭秘
声明:除夕的源起:夏朝除夕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