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腊月二十八习俗

腊月二十八习俗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1-05 15:14:34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摸贴花花”,是说这日主要有以下儿项活动:

蒸面点

对农耕社会的人来说,过年的精食品就是小麦面粉制作的馒头、豆包、各种枣花等等面食。旧社会,富裕人家用白面制作,穷困人家则用米面或玉米面做,富家有的还在面食中包上肉馅、豆馅,穷人则以各种蔬菜和野菜充填,这些东西便是春节期间一家人的主食。在这些面食当中,最为讲究的是春节时的各类供品。这些用来祭祀神灵、祖先的食品,不仅选料精细,而且造型优美,以表达虔诚和尊敬。有的地方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面食艺术,巧妇俊女竞相献技,把面食做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成了比美比巧的活动。这些既是人们追求艺术享受的理反应,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种喜庆理写照。

打年糕

所谓“年糕”,是用私米面或黍米面加入大枣、豆等蒸制的食品,为春节期间食用而制作的糕就称为“年糕”。而因“糕”与“高”谐音,过年吃年糕又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福。同时,年糕热时发黏,凉时发干,易储存。干是就成了年节必备之食品。

年糕

年糕

贴花花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对联、窗花和各种神码。这一天要在清扫一新的门窗、炕头、廊柱、梯子甚至口用品上贴上对联、窗花以及“抬头见喜”、“福”等喜庆吉言和各种年画,糊挂灯笼,同时还要贴__「天地、土地、财神、门神等各种祭祀的神码,把家里家外装扮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到处充满喜气和春意。

春节期间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关于桃符的来源,据《风俗通》引《黄帝书》说:“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茶与、有卜律,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榾人则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交画虎干门,效前事也。”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厌邪,此仙木也。”上古以桃木辟邪的习俗,到了汉代便产生了人格化的门神“神茶(茶与)”、“有郁垒(有郁律、郁雷)”,于是出现在桃木上刻画神茶郁垒的形象,或者干脆把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前辟邪。

贴春联

贴春联

这是门神的雏形,也是春联的雏形。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祀雅好文学,据《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八世家二西蜀孟氏》记载:“每岁除,(昶)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祀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祀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筋,而这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

到了后代,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r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随着文化知识普及和人类进步,春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品利,繁多,内容丰富,寓教干民,扬德化世。春节时,不仅大门、屋门要贴,凡目有所及之处几乎都要贴上春联或者吉语。而门神,早在先秦就已产生。到了唐代,由干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曾经为唐太宗守卫宫殿,唐太宗觉得二人辛苦,绘二人画像悬于门首,民间效仿,又出现了以秦琼、敬德为门神的习俗。

随着钟馗传说的完善,后来也有以能打鬼的钟馗为门神的。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术非常繁荣,门神就逐渐发展为木板年画,张贴干大门之上。精美的春联和门神不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的期盼和驱除邪恶的信念,也是一种艺术欣赏和享受。

至于由大量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而演化的年画和窗花,既是渲染节日气氛所需,也是节日期间茶余饭后家长们借图释意对子孙们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教育的教材。与此同时,还糊灯笼、挂灯笼,参与街道张灯结彩布置,再次打扫卫生等活动。

自这一天开始,家庭主妇也开始在每餐前给神抵上香举供,表达对神灵的尊敬和对来年的美好企盼。

标签:春节习俗
故事:
声明:腊月二十八习俗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知识链接

春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