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珍珠的典故与功效

珍珠的典故与功效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5-08 10:46:36

珍珠的典故

江浦茫茫月影孤,一舟才过一舟呼。

舟舟过去保舟得 ? 采得珍珠泪已枯。

                                      清·冯敏昌《采珍歌》

珍珠 ,原是我国著名的特产, 驰名中外的“南珠”已有 2 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古代,珍珠即被作为高贵的装饰品和名贵的中药材,尤为宫廷帝纪和达官贵人所常用,大约战国时期写成的《书经禹贡编》就记录了这方面的事情。清代皇帝的龙袍是典型的珍珠服饰,甚至死后也搞得满身珠光宝气。西太后慈禧陪葬的锦绣丝褥就共镶有 16 000 多颗大珍珠, 寿衣上共有珍珠 5920 粒,身上盖的织金陀罗经被镶珍珠 820 粒 ,口含特大珍珠 1粒,棺中另放珍珠3 700 粒。1987 年 ,苏州瑞光塔发现一幢真珠舍利宝幢 ,高 122. 6 厘米 ,上用金银丝串联的珍珠近 4 万粒, 制作之精细 ,设计之巧妙,是少有的工艺美术品,堪称稀世珍宝。

中国古代发明的珍珠养殖法,在 700 多年前,就先后传到日本和西欧 ,因而 ,在国际珍珠市场上, 素有“欧洲珠不及日本珠,日本珠不如合浦珠”的说法 ,一般认为, 珍珠产于广东廉州合浦县者为正宗地道。传说合浦海中有珠池 ,海底有座城郭,大蚌居其中,有怪物守之不可近 ,蚌之细碎蔓延于城郭之外者 ,始可采而得之。每年刺史亲监珠户入池采珠,以充贡赋。

珍珠

珍珠

古代采珠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很辛苦的,唐代诗人王健所作的《海人谣》,作了深刻的描述:“海人无家海里住, 采珠役象为岁赋。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采珠人冒着生命危险采得的珍珠,还要用大象驮着,翻山越岭送到官府交纳贡赋。而官家的仓库中却装满了奇珍异宝。作者在《海人谣》中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残暴贪婪的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另据《廉州志》云:“合浦县海中有梅青婴三池 ,廷人每以长绳系腰 ,携篮入水,拾蚌入篮,即振绳令舟人急取之,若有一线之血浮水,则葬鱼腹矣。”由此观之,古时候采珠的人 ,被鲨鱼咬伤咬死者甚多, 无怪乎清代书法家冯敏昌《采珠歌》中发出“采得珍珠泪已枯”的诗句。

在我国历史上 ,还流传着一则“合浦珠还”的佳话。汉朝时,广州合浦是珍珠的最大产地,当地太守百般盘剥,珠户憎恶他们的贪暴,离开了合浦海域。后来,孟尝为合浦太守,革易前弊,珍珠复还。宋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养珠法,在《文昌杂录》一书中,已记载了利用假核进行人工育珠的技艺。明朝已有人工养殖的事业 ,据史料载,明朝皇帝为了采集南珠,派了太监到合浦,强迫劳动人民修了一座方园 1 公里的小城,这座海边小城用珍珠贝壳混合泥土砌成,叫珍珠城,现在城垣虽已倒塌,但废墟仍在。

珍珠

珍珠

珍珠的作用与功效

珍珠,又名蚌珠,是一种名贵药材,最早见于梁·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具有安神定惊,清热滋阴,平肝明目,解毒生肌的作用 ,适用于中风、小儿高热、怔忡惊悸、癫、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目赤翳障、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皮肤糜烂、疮疡久不收口等疾病,一般只作丸散,不入煎剂。如六神丸、珠黄散、梅花点舌丹、安宫牛黄丸等均含有珍珠成分。珍珠护肤美容 ,唐代开始盛行 ,嗣后 ,珍珠就成了宫廷中王后贵妃、宫娥嫔妾的美容化妆必备之品。珍珠之所以有美容润肤作用 ,主要是它含有钙质、十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铝、铜、铁、镁、锰、锌、硅、钦、锶等,这些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通过人体表皮细胞的吸收,能增强细胞活力,促使增白皮肤 ,抑制人体内“脂褐素”(即老年素)生长,防皱嫩肤 ,延缓皮肤衰老,长久使用者颜面特别细腻。

慈禧也笃信珍珠,据资料记载 ,她每隔 10 天要服 1 银匙高级珍珠粉,并且从不间断,直至慈禧 70 岁时,皮肤仍然柔软光润。而今,各种“珍珍霜”、“珍珠护肤膏”等珍珠美容化妆品问世, 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由于珍珠粉不易被人体吸收 ,所以应研为极细粉末服用。唐代李荀说过:“于臼中捣细重筛,更研两万下 ,方可眼食。”清·黄宫绣亦云:“珍珠体最坚硬 ,研如飞面,方堪服食。”

一般炮制珠粉的方法是:取珍珠洗净, 用布包好, 同豆腐共煮约2 小时, 取出 ,夜露 1~2 天,研末备用。如不研至极细 ,则难于消化吸收 ,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医疗和美容的功用。

代表方剂如珠黄散。其功能以清热解毒, 消炎止痛为主。临床主治咽喉红肿 ,牙疳溃烂,口舌生疮等症。

标签:中药典故
故事:
声明:珍珠的典故与功效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