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栗子的典故与功效

栗子的典故与功效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4-28 10:00:18

栗子的典故

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

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宋·苏东坡《栗》

在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栗子,这说明我们的祖先食栗种栗至少有 4 000 多年的历史,所以,有人称华夏大地是栗子的故乡, 不是没有道理的。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春秋时代 ,有些帝王就曾大力嘉奖过种栗有功之民,凡栽种栗树千株以上者,竟以“千户侯”相待。在中国历史上 ,栗子又称“河东饭”,其中还有一段千古佳话。相传晋朝时,晋王曾率部队追击敌军,只因部队粮食断缺,眼看功亏一篑,这时,晋王见到周围山林上有许多成熟的栗子,于是命令士兵采摘山栗作粮,蒸煮为饭 ,士兵们不仅充了饥,而且原来患有腰腿酸痛和慢性腹泻的疾病 ,也不治而愈了 ,结果士气大振,终于使这场战争大获全胜。这就是流传悠久的“河东饭”的来历。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居士,晚年添了腰腿痛的毛病,苏东坡颇懂医理,而且重视并擅长于食治,于是他养成了暮年食栗的习惯,每天早晚,把鲜栗子放在嘴里嚼出白浆,然后分几次慢慢吞咽入腹,久而久之,治愈了自己腰腿痛的老年病,并写出了“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的诗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晚年患有齿根浮动之症,他也深谙医道, 知属肾虚所致,就常于夜晚食栗调治,并写出了一诗:

齿根浮动叹老衰,山栗炝燔疗夜饥。

晚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时。

据说清朝慈禧太后也喜爱吃栗子 ,每餐都吃些用栗子粉、面粉、冰糖蒸制而成的栗子糕,既香甜可口, 又补肾强腰。这些都是食栗养生的经验之谈。

栗子

栗子

栗子的作用与功效

李时珍《本草纲目》又载:“有人内寒 ,暴泄如注,令人煨栗二三十枚,顿愈。”,这是因为“肾主大便 ,栗能通肾,于此可验。”《经验方》中“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十余个, 再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由此可见 ,历代医家均认为栗子是一味极好的补肾食品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果中栗最有益”, 它有补肾强腰脚,益气厚肠胃的作用。清代名医黄宫绣曾作了这样评价:“栗,肾之果也,味咸性温,体重而实,故能入肾补气, 凡人肾气亏损而见腰脚软弱,并胃气不充而见肠鸣泄泻, 服此无不效。”

栗子作为补肾珍果,在吃法上古人颇有研究,这从古代咏栗诗句中即可看出。庚信诗云:“秋林栗更肥”;方回诗云:“擘黄新栗嫩”;杜甫诗云:“山家蒸栗暖”。对此, 正如郑逸梅老人所说:“肥也、嫩也、暖也,尽栗之长,非老饕不知。”《随息居饮食谱》中还强调:“凡食均须细嚼,连液吞咽则有益,若顿食至饱 ,反壅气伤脾。”最好的方法是将栗子风干吃, 李时珍就曾说过 :“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若未风干而生吃则极难消化,蒸煮炒熟食则壅气滞膈。另外,风干之栗可以久贮不坏。对小儿来讲, 不可多食,古有“小儿多食 ,令齿不生”之戒。正由于栗子“多食则气滞难消”,“顿食至饱 ,反致伤脾”之弊,所以, 前人有主张做成栗子粉食用者,认为“栗作粉食, 胜于菱芡”。或煮成栗子粥亦佳, 一次可将 1. 5~2. 5 千克风干的栗子磨成粉,每次以栗粉 30 克 ,同粳米 100 克一同煮粥 ,当作早晚餐服食 ,对肾虚老人,颇有裨益。

标签:中药典故
故事:
声明:栗子的典故与功效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