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理财专家刘晏

理财专家刘晏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4-20 16:06:36

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社会经济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安史之乱后,唐朝又遭到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战争连绵不绝,军费开支浩大,唐朝的财政极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派刘晏担任转运使,主管财政工作。在刘晏的努力下,唐朝的财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得以正常运转。

刘晏

刘晏

刘晏认为,要办理好财政,首先在于如何使用人才。当时唐朝的政府工作人员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队伍的读书人;另一种是吏,是靠专业技术或者是世袭在政府工作的普通人员。刘晏对读书人和吏有很深刻的了解。他认为,读书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都很重视自己的名声。另外,读书人有升迁的机会。要是读书人有廉洁的名声,那么他升迁速度相应也会加快。相反,要是读书人贪污的话,他的前途也就毁了,因此读书人大多清正廉洁。而吏则不同,吏是没有升迁机会的,即使吏清正廉洁,也不会有什么好处,所以吏大多有贪污行为。

基于这种想法,刘晏在人才使用上很有讲究。账目核对、出纳现金粮食等可能发生贪污行为环节,都委托读书人来办。而其他专业技术性工作,则委托吏来办理。这样人尽其才,又防止了腐败的发生。

在刘晏的管理下,唐朝的财政工作人员都兢兢业业,即使是出差到几千里以外办事,也都像在刘晏眼前一样,不敢违背任何的规章制度。

因为财政工作是个肥差,朝廷的权贵都安排自己的亲属到刘晏手下任职。刘晏一律答应权贵们的请求,至于薪俸的多少、升迁的快慢,也都随权贵们的心愿。但实际的财政工作这些权贵的亲属都不能接触。

刘晏以后有名望的唐朝财政管理人员,大多都是他以前的部下。唐朝前期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人头税,财政的好坏与人口的多少关系很大。安史之乱使唐朝的人口数量大量减少,从唐玄宗时期的5000余万人减少到只有1700万人。有鉴于此,刘晏认为,唐朝的财政根本好转取决于唐朝经济的恢复与人口的增加,因此他把百姓的疾苦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大事。

刘晏在全国各地设置知院官,将各地的天气情况和农业收成情况每月上报。如果农业丰收导致农产品的价格太低,国家就用高价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而在农业歉收时国家再以低价将粮食卖给农民。对盛产手工业产品的地区,国家用粮食和农民交换手工业品,之后再运到那些农业丰收的地区卖掉。这样,国家既获得了利润,也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以前,国家都是在各地发生水旱灾害之后才对农民进行救济。刘晏管理财政之后,命令各地的知院官对各地农业收成进行报告时,如果发现当地本年度可能会出现农业歉收的情况,要立即报告,并提供在什么时候应当免除赋税,什么时候应当给予救济的详细汇报。到了知院官汇报的应当免去赋税或给予救济的日子,刘晏就下令采取应有的措施。这样百姓就得到及时的救济,即使遭遇自然灾害,也能安居乐业了。

在刘晏执掌财政工作之初,唐朝的人口只有200万户,年财政收入只有400万缗。刘晏管理财政几年后,唐朝的人口增长到300万户,年财政收入增长到1000多万缗。为增加财政收入,刘晏采取了多种办法使财政部分商业化。

唐朝当时实行的是食盐专卖制度,食盐的买卖由政府严格控制。食盐主要有海盐和河盐两种,海盐的买卖由刘晏负责。刘晏认为政府在盐的买卖上主要应该进行监管,过多的干预到盐的买卖上不但不能增加收入反而会滋生腐败现象。刘晏只是在产盐地设置盐官,负责收购食盐,然后转卖给盐商,而其他地方以往设置的盐官全部撤销。有些地方距离产盐区较远,政府就把盐运到那里储存起来,如果因为盐商不来导致盐价昂贵,政府就以低价将盐出售给百姓。

在刘晏的经营下,百姓的日常用盐都有了保障,而政府也获得了好处。刘晏管理海盐之前,海盐每年的收入是四十万缗。刘晏接受之后,海盐的收入增长到六百万缗。而当时唐朝的河盐卖得比海盐贵,可由于管理不善,一年的收入只有八十万缗。

刘晏同时兼管唐朝的漕运,负责由南方向京城长安运送粮食。刘晏认为从南方到长安,先后要经过长江、汴河、黄河和渭河,这些河的水位情况差距很大。因此,刘晏在各个河运输时分别使用不同的船只,选派得力的人员押送,每年向长安运送上千万升粮食,没有丝毫损失。

可惜的是,刘晏后来在政治斗争中被政敌诬陷致死,刘晏死后唐朝再也没有出现能与他媲美的理财专家。

标签:唐朝
故事:唐朝的野史揭秘
声明:理财专家刘晏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