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军百科 > 正文

舰舰导弹

来源:海军百科 时间:2017-06-10 10:34:01

ship-to-ship missile

jianjian daodan

舰舰导弹

从水面舰艇上发射攻击水面舰船的海军导弹。也用于攻击海上设施、岛礁和沿岸目标。水面舰艇的一种主要攻击武器。属战术巡航导弹。由弹体、战斗部、推进系统和制导系统组成。与舰艇上的探测跟踪设备、导弹射击控制系统和发射装置构成舰舰导弹武器系统,或作为舰艇作战指挥系统的一个分系统。按射程,分为短程(小于20千米)、近程(舰载雷达视距内)、中程(雷达视距外至350千米)和远程(大于350千米)舰舰导弹。按巡航高度,分为高空(7000米以上)、中空(1000~7000米)、低空(100~1000米)和超低空(100米以下)导弹。按巡航速度,分为亚音速和超音速导弹。

特点 采用聚能破甲、半穿甲或高能爆破型适于反舰的战斗部。命中1枚可使中型战斗舰艇丧失战斗力。一般采用自控加自动寻的制导,实现“发射后不管”。即以自控方式长时间定高等速飞行,隐蔽接敌,弹道末段采用主动或被动寻的制导。突防和抗干扰能力强,命中精度高。远程或大型导弹采用一对水平弹翼。近程小型导弹用两对弹翼。多为正常式气动布局。近程导弹以火箭发动机作为主发动机,中、远程导弹用空气喷气发动机。

发展概况 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研制以来,舰舰导弹已发展到第四代。

第一代舰舰导弹 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推进,无线电指令制导,1957年开始装备。如苏联的“扫帚”型,最大射程为185千米,可装常规弹头或核弹头,为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舰舰导弹;瑞典的“罗伯特315”型,射程只有10余千米。法国的SS-11M型由反坦克导弹移植,射程为3.5千米,采用有线电制导,舰艇机动受限制。由于技术水平较低,均已淘汰。

第二代舰舰导弹 采用自控加自动寻的制导方式,除中、远程的外都采用火箭发动机作主发动机,一般以亚音速低空或超低空突防。由于技术成熟,仍在服役。按作战使命,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大中型舰船为作战目标的大型导弹,重量达2~7吨。典型代表是苏联在1959年开始装备的“冥河”型导弹,装聚能破甲战斗部,用液体火箭作主发动机,低空巡航,最早装备小艇和采用自控加雷达末制导,实现“发射后不管”。1967年10月21日,埃及海军发射4枚苏制“冥河”型导弹,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为舰舰导弹首次战例,推进了反舰导弹和电子对抗技术的发展。在1971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更成为印度海军反舰和对付近岸目标的主要武器,发射13枚,命中目标12枚,取得重大战果。在60~70年代,苏联又发展了“冥河”型的两种改进型(超低空突防,加红外末制导)中程“海妖”型和超音速的SS-N-10、SS-N-19和SS-N-22等型号。后两型装重达0.5~1吨的核或常规战斗部。中国的“上游1号”、“海鹰1号”及其改进型也属这一类导弹。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研制出一批以中小型舰艇为作战对象的小型近程导弹。装半穿甲战斗部,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以亚音速掠海飞行,一般采用自控加雷达或红外末制导,如以色列的“加布里埃尔”、意大利的“海上凶手”、法国的“飞鱼”、挪威的“企鹅”、法意合作研制的“奥托马特”等型号。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和1982年英、阿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战争中,“加布里埃尔”和“飞鱼”型导弹分别是以色列和阿根廷反舰的主要武器,战果显赫。8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鹰击8号”同类小型导弹(图1)。

图1 中国“鹰击8号”舰舰导弹 邓钧照摄

第三代舰舰导弹 美国在70年代研制、80年代初装备的“捕鲸叉”(图2)和“战斧”等型中远程舰舰导弹,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作主发动机推进,亚音速超低空突防,惯性自控加雷达末制导。在1986年美国袭击利比亚的战斗中,美国军舰发射2枚“捕鲸叉”型导弹,击沉、击伤利比亚导弹艇各1艘。

图2 美国“捕鲸叉”型舰舰导弹

第四代舰舰导弹 从70~80年代开始研制。采用助推器加冲压喷气发动机或整体式火箭冲压发动机推进,实现超音速、超低空突防,增大射程,用卫星、飞机或前哨舰作中继制导。如法德合作研制的ANS(图3)、以色列“加布里埃尔Ⅳ”、英国“超音速海鹰”和中国的“C101”等型导弹。

图3 法国/德国ANS型舰舰导弹

展望 采用隐身技术,提高抗干扰能力,实施防区外隐蔽攻击,超音速突防;发展红外成像末制导、长光缆传输和信号、数据综合处理的全编程计算机,实现远程隐蔽智能制导;采用垂直发射技术,增大载弹量,提高发射率和攻击能力。

相关海军百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