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魏徵

魏徵

最后更新时间:2021-11-12 13:14:23

魏徵简介

【生卒】:580—643

唐初大臣、政论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学识渊博。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重其才干,任为谏议大夫。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任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为政期间,以诤谏为己任,同李百药等谏止太宗实行裂土分封的世袭刺史制,又谏止太宗封禅。在为君之道上,多次指出“鉴国之安危,必取于亡国”,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又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为政之道上,提倡“偃革修文,布德施惠”,实行“薄赋敛、轻租税”的与民休息政策;主张“任贤受谏”,选用有才干的能臣武将;要求“无为而理”,信任百官;刑法上主张“明德慎罚”,以“恤刑为念”,反对苛暴滥刑;在君臣关系上提倡“内外无私,上下相信”,君臣相通,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不可一味苛求臣下等。这些对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宗的施政有很大影响,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他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有时太宗发怒,他仍然神色自若,进谏不止。去世时,太宗痛哭流涕地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其议政谏事逻辑严密,说理明透。曾主持梁、陈、齐、周、隋诸史的编撰。着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并主编《群书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