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介之推

介之推

最后更新时间:2017-03-14 16:28:58

介之推简介

介之推雕像

介之推雕像

介之推,又叫介子推。晋国贤士。曾随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重耳回国即位为晋文公,赏赐随从部属,他没有受赏,也无怨言,和母亲一起隐居绵山。后文公念及,使人召见,不见,乃封绵山作为封田,号曰“介山”。

介子推(?-前636年),一作介之推,又称介子、介推,春秋时期晋国人,逝世于介休绵山(今山西介休市)。晋文公重耳的辅臣,骊姬之乱发生后,他跟随重耳出奔,历尽艰辛,忠心辅佐重耳得以返国,介子推却淡泊功名,归隐山林。因其“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高尚品行,深得世人怀念。死于西元前636年(鲁僖公二十四年)。

由于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极力推崇的的高尚品德,所以介子推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赞誉。民间修建了许多祠堂庙宇,以慰籍介子推的在天之灵。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另外,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也为介子推的事迹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如: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战国屈原《九章·惜往日》)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宋 黄庭坚《清明》);

“民间禁火寒食节,绵上遗封莽未耘”(明 俞汝为《过绵山吊介之推》);

“但使亡人能返国,耻将股肉易封侯”(明 林魁《寒食题介子祠》)

“百年节岁同寒食,万里封疆立介休”(明 吕解元《绵山吊介子》)

介之推的野史解密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介之推还真的走了。可是当然不能就让他这么静悄悄的走,自然是要几番寻访,才显得国君礼贤下士的气度。古时篡位者大多会搞类似的手段,不断暗示大臣劝进,自己却又不断拒绝, [阅读]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如果仅仅把介之推看作忠臣孝子,因为没有得到回报就躲进山林,那李渔的批判与质疑就显得有一定道理,但若抛开民间传说,回到《左传》中对介之推的描述,则不难发现,李渔的质疑根本站不住脚。 [阅读]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传说流传甚广,但这毕竟是个传说,而非历史事实。 [阅读]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流亡的人,介之推不谈封赏,封赏也没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厌弃他们。 [阅读]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介之推、烛之武,他们既不是姓介,也不姓烛,介之推的意思是“介”这个地方一个叫“推”的人,所以他们留下来的只有名,以及居住地。 [阅读]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之推仍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之推的尸体前哭拜。 [阅读]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晋文公封赏功臣是有标准的, [阅读]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原来是在一顿早饭未吃、天过晌午、正餐不够公子一人吃的、其他人都在采野菜煮食的情况下,介之推割下腿上的肉,煮了汤给重耳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