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李士材

李士材

最后更新时间:2021-10-27 21:09:58

李士材简介

【介绍】:

李士材(公元一五八八年——一六五五年),名中梓,又名念莪,明·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年轻时,博览羣籍,早岁应举子试。后因双亲皆由药误,而自己亦体弱善病,遂潜心医术,钻研经典及名家着述,审证立方,独具胆识。

金坛中医耆宿王肯堂,年八十,患脾泄。士材诊之曰:“公体肥,多痰,愈补愈滞,治法宜用迅利药荡涤之。”用巴豆霜下痰涎数升,顿告痊癒。又鲁藩病时,方值盛暑,寝门重闭,床旋氊帷,悬有貂帐,身复貂被,其犹呼冷。士材曰:“此伏热也,古人有水灌顶法,今姑且变通之,用生石膏三斤,煎汁饮,作三次服。”一服即去貂被,再服又去貂帐,三剂饮已,尽去外围,体流汗,病即癒。

士材曾辑金元医学四大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所着之书;补偏救弊,荟其精华。又鑒于初学启蒙医籍,俚者不堪寓目,浅者未能醒心,约者多所挂漏,繁者不胜浏览,因而“究心三十余年”,编成《医宗必读》十卷,包括医论、脉法、本草、以及各种病证的治法方案,内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确是嘉惠后学的中医入门之作,故名之爲必读。此外,他还着有《内经知要》、《颐生微论》、《伤寒括要》等书。另有其门人尤生洲合订的《诊家正眼》、《病机沙篆》及《本草通玄》,此即所谓《士材三书》。

李氏总结前人学说,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一些概括意见,很爲后世中医界所重视,如“肾爲先天之本,脾爲后天之本”;“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以及“气有余便是火”,“泻木所以降气,补水所以制火”等学术观点,直到现在仍爲广大学者所遵循。以上这些优异成就,都是有益于中国医药文献的发展,也是可以探讨提高理论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