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元节

中元节

同义词:盂兰节,七月半
最后更新时间:2016-05-02 21:05:43

中元节简介

七月半鬼节

七月半鬼节

中元、佛欢喜日与盂兰盆节是汉字文化圈一个传统节日,道教称为中元节、地官诞,佛教称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在汉字文化圈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近世以来的习俗是佛教的佛欢喜日、盂兰盆节,道教的中元节,加上东亚巫觋宗教及民间信仰习合而成。

节日的日期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一些地区改为格里历7月15日,另一些则改为格里历8月,接近农历原来的日子。

起源

佛教徒在佛欢喜日供养众僧,以功德回向父母,称为盂兰盆法会,后来这天就有了盂兰盆节的名称。道教的中元节在同一天,这天在道教中又是中元地官宝诞,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有祭祖的习俗,并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并由个人的祖先扩大至一切亡魂。道教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与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脱的仪式目的相似,且同样符合东亚传统的孝道,于是佛、道的习俗结合起来。

由于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时也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佛教法会中的施众僧又演变成施饿鬼仪式,后来民间就相传那一天地府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被释放出来,由冥间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四处徘徊找食物。基于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惠及众鬼的思想,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民间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同时结合佛教、道教思想和仪式,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中元法会、中元建醮等。

佛教典故

佛欢喜日

北京广化寺的盂兰盆节法会

依照旧时佛教的制度,僧侣每逢雨季时,会集合在一起修行,称为结夏安居,南传佛教此节日开始于佛历中的第11次满月后,大约相当于阳历的十月,称为供僧衣节。由于中国的气候与印度不同,汉传佛教的结夏安居就改为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经过三个月的修行精进后,僧侣向佛陀报告修行成果,佛陀为此感到欢喜和欣慰,所以七月十五日这天称为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 佛教徒会在这天以盂兰盆供奉佛、法、僧三宝,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功德回向累世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传扬孝亲的美德。

目连救母

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以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诉他,必须于七月十五僧自恣日时,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集合众僧的力量,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连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佛教流传中国后,民间信仰者认为,目连辅佐地藏王菩萨,立志普救枉死城众生,故各大地藏庵时常以目连尊者配祀,如新庄地藏庵。在地府中有目连厅,即目连治事之处,中有四大判官:查察司判官李玄邃、赏善司判官杨玄感、罚恶司判官韩子通、阴律司判官崔子玉等四大判官复审,判断死者在死后七七四十九日之内,获得了多少功德,添增了多少冥福。

盂兰盆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उल्लम्बन,“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道教说法

道教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是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是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地官诞是农民庆贺丰收、酬谢土地的日子之一,也是为亡魂赦罪的日子。

民间信仰

中元节放河灯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起初因佛教盂兰盆会布施饿鬼为始,因宋朝儒、释、道三教合流,与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动及各地巫觋宗教如中国巫觋宗教、日本神道教、朝鲜巫教、琉球神道结合,构成汉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

闽南、台湾等地民间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是地府大门开放的月份,无主孤魂由冥间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率领,从阴间到阳间接受供养。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布施的祭祀仪式,希望好兄弟得到安抚,保佑家宅平安,俗称为“鬼节”。

“普度”活动有“公普”和“私普”之分,公普是以地方社区、乡里祠庙为中心的大型祭祀活动,私普是个人和公司行号自行进行祭祀的活动,活动可长达一个月,盂兰盆会或中元普渡就是为亡魂减轻罪业,增加冥福,希望他们早日安息的祭祀活动。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开鬼门)、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诞、普度)、七月廿九或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诞、关鬼门),其他七月的神诞并不结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动。

盂兰盆会

佛家盂兰盆法会

盂兰盆法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

部派佛教时期,印度就常兴办盂兰盆会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

道教中元法会

道教方面,中国北方盛行太乙救苦天尊之类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专责救度亡魂的大神,道教超度科仪中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神者,名目繁多。如 :《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灵宝炼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灯仪》等等。南方则流行诸多道教忏法,各地不同,如:《三元灭罪水忏》意义在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生日,请得地官赦罪赦免先人罪孽;《三元赐福宝忏》是为先人求取冥福;广东一带则有《吕祖无极宝忏》,是全真道仪式,借由度人无数的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威力,广度死者入道,安生定冥。

如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为例:由一道长扮演太乙救苦天尊,端坐高台正中。诸道士扮演众仙弟子,立于两侧。天尊(道长饰)用团扇扇三下,以宝剑(或铁拐杖、玉如意等法器)敲三下,义为天尊灭地狱之火,以法器破地狱之门,引鬼魂出离地狱,后开始为众仙、地狱鬼众与悠游人世之亡灵讲经说法,天尊说法毕,则遣众仙跳下虚空(饰演的道士们各持法器,跳下高台满场跳跃),意是拯救四方鬼魂与信徒之祖先。此时天尊作法,并用柳枝或桃枝等,蘸金瓶中的甘露法水洒下(也有改为丢掷糖、饼,供信徒拾取),代表着施食饿鬼众并超度其出离地狱。

民间盂兰盆会

现时民间的盂兰盆会或中元普渡大都是糅合佛、道、巫觋宗教、民间信仰而成,除了原来的普渡意义外,还增添了娱乐成分,变成庙会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戏剧等娱乐活动。例如华人的盂兰盆会常有神功戏演出,近年也有当代流行表演的“歌台”、电子花车。日本、琉球则有盆踊,朝鲜半岛有农乐、假面舞等。除了祭祀、娱乐外,一些盂兰盆会还有团结地区、族群的社会功能。

 

中元节的故事

    大旱不过七月半

    大旱不过七月半

    七月半又称作中元节。每年不管怎么旱,农历七月半前夕,老天即使不下倾盆大雨,也要下场小雨应应景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