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狐偃巧释“土”救人

狐偃巧释“土”救人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3-16 08:49:02
狐偃画像

狐偃画像

狐偃(约公元前715—前629),亦称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晋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称舅氏,春秋晋国的卿。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回国执政前,与狐偃等一行数人流亡列国,受尽困窘。有一次,他们路过卫国的巨鹿(今河南濮阳东北),因饥饿难忍,向田间农夫乞讨求食。农夫有心奚落,送给他们土块。重耳大怒,准备用鞭子抽打农夫,狐偃急忙劝阻说:“土,是立国的基本。这是上天假手赐给我们的。”于是他们向这位农夫拜首道谢,收下土块,车载而去。

狐偃在君臣一行饥乏交迫并遭受侮辱的情况下,机智地转换角度,以天赐土地之语解释农夫的授土行为,消除了君臣一行的愤恨情绪,极大地激励了君臣对未来前途的信心。

狐偃此策得以形成并能产生效果的关键,在于他对“土”的巧妙解释。

“土”是一个多义字,它既可指土壤、泥土,又可指国土、领土。农夫送来土块,重耳见状发怒时,狐偃脑中瞬时完成了两个转换:其一是把土块转换成了“土”字,转形为字;其二是把“土”字的第一义转换成了第二和第三义。前一种转换是合理的抽象,为后一转换准备了前提;后一转换则是巧妙的释字,完成了前一转换的目的。两种转换在表面上毫无夸张,非常得体,没有高超的思维力、机敏的头脑和一定的学识,是无法做到的。

狐偃的高明之处在于说出了“土”的抽象意义,从而将羞辱化为激励,起到了一个质的升华。

标签:狐偃
故事:狐偃的野史揭秘
声明:狐偃巧释“土”救人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