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故事 > “山中宰相”陶弘景

“山中宰相”陶弘景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4-19 08:59:49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他幼年受葛洪的影响,立志修仙学道,在37岁时辞去官职,隐居句容茅山,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炼丹修道。他知识渊博,在药物、天文、地理、冶炼、生物、数学方面都有研究。他早年在齐朝做过左卫殿中将军,后来他辞官到茅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陶弘景

陶弘景

梁朝的时候,梁武帝萧衍希望请他出山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可是陶弘景谢绝了他的好意。最后,梁武帝就只好在有大事的时候去咨询他,因此,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不迷信古书,从小就有独立思考、独自研究的精神。《诗经》里有这样的记载:“蜾蠃这种小虫子,只有雄虫,没有雌虫。那它们是怎么繁殖后代的呢?它经常到菜地里把一种叫螟蛉的虫子衔回到自己的窝里,然后就对它念念有词地说:‘快点变成我!快点变成我!’过不了多久,螟蛉果然就变得和蜾蠃一模一样,成了蜾蠃的儿子。”

《诗经》里是这样说的,一代一代传下来,人们就全都以为是真的了,还把蜾蠃衔来的螟蛉称为“螟蛉子”。

有一次,陶弘景读到《诗经》里关于蜾蠃的诗句,他觉得诗句上所说的特别值得怀疑。恰巧在这个时候,有个朋友来拜访他,谈起了这个问题。朋友就对他说:“您是一本活书,什么都知道,您给我讲一讲蜾蠃领养螟蛉子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下可把陶弘景给难住了,他一时间就回答不上来,只好红着脸对朋友说:“这个问题我还没研究过呢!等我查查书再告诉你吧!”

陶弘景回去以后查了很多书,可是,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当时的书,说法全都和《诗经》里的一样。陶弘景就想,这些书都是我抄你,你抄他写出来的,查书肯定是查不出结果了,还是亲自去观察一下吧!

经过细心观察,陶弘景终于发现了蜾蠃衔螟蛉的真相。

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它衔螟蛉只是把它当做后代的食物。它用嘴巴上的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衔回到自己的窝里。等自己产卵孵化出幼虫之后,幼虫就把螟蛉当做食物吃了。

等到他的那位朋友再来拜访的时候,陶弘景把螟蛉变蜾蠃的秘密告诉给了他。后来,人们就全都知道了,也就不再相信那个传说了。

陶弘景用这种科学的态度,对中药进行了研究。汉代有人写过一本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这部书记载了365种药物,并且还把这些药物分成了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的药物没有毒性,有强健和滋补身体的功效;中品的药物有毒性,既有治病的功效,又有滋补的功效;下品的药毒性较大,主要是用来治病的。他这里所说的“毒性”,并不是指对人的身体有毒,而是指治疗疾病的作用。这样的分类方法很粗糙,也不太恰当,还很容易出差错。于是陶弘景收集了《神农本草经》上没有记载的新药365种,再加上以前的药,共730种,写成了一本新书《神农本草经集注》。在这本书里,陶弘景不按以前的上中下三种来分类,而是根据药物的天然属性来划分。他把中药共划分为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实和有名未用共7大类。在每一种药的下面还注明了药的用途以及药性。

人们在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查到自己所需要的药物。

听松图图中道教著名学者陶弘景倚松听涛,悠然自得。他还规定了丸、散、膏、丹、汤、酒的制作规程,统一细分了秤量药物的斤两标准。这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之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一次总结,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陶弘景研究中药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自己背起行囊,拿着锄头到野外进行实际考察,还十分注意收集民间的药方。他认为民间的那些经过长期生活实践积累出来的治病药方,实用性很强。有一次,他走累了,就到一个村庄里休息。这个村子里有个人小便不通,很痛苦。村子里的老人就找来一些牵牛子,碾成粉末,和着水给这个人服了下去。过了不大一会儿,这个人的小便就通了,人也舒服了很多。陶弘景看到这种情况以后感到很惊奇,就拿出笔墨记了下来:牵牛子利小便。在陶弘景的著作里,很多地方都反应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

陶弘景不但是一位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文学家,他写的诗、词、赋、文论都很典雅,在当时名气很大。

标签:南朝梁
故事:南朝梁的故事
声明:“山中宰相”陶弘景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