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李宗仁

李宗仁

拼音:li zonɡren
最后更新时间:2021-09-07 23:54:34

李宗仁简介

【生卒】:1891—1969

 

【军衔】:上将

【介绍】:

李宗仁,字德邻。中国国民党政府代总统。国民党军一级上将。抗日战争时期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委员长汉中行营主任、中央监察委员等职。

1891年8月13日李宗仁出生于广西临桂县一个简朴忠厚的农民家庭,幼年受过中国旧式私塾教育。经常的农务操作和乡间习武风尚,培养了他勤劳、直爽的品质和健壮的体魄。1908年,李宗仁考入广西陆军速成学校,接受了三年军事教育,各科成绩均优,尤以“术科”突出,毕业后成为一名旧式职业军人。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倾向革命。1915年参加护国讨袁战争。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因战功由排长递升营长。在1920年的第一次粤桂战争中,莲塘口一役,他带领全营担任正面主攻任务,突破天险峡谷,开辟了四会和肇庆的惟一通道。从此名声大振,以勇敢善战而闻名两广。1922年通电就任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1923年至1924年,李宗仁同广西军官黄绍竑、白崇禧等驱除旧桂系军阀陆荣廷、沈鸿英,击退入桂的云南军阀唐继尧,统一广西,成为新桂系首领。李宗仁支持孙中山的新政府,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广西绥靖督办公署督办。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军长,率军参加北伐战争,在贺胜桥等战役中击败孙传芳主力后,攻取安庆、合肥。随后任第3路军总指挥,攻克徐州,进入山东。1927年10月,率军西征。1928年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兼武汉政治分会主席,指挥桂军与蒋、阎、冯军共同进行“二次北伐”,对奉系作战。1929年4月,蒋桂战争爆发,后桂系战败,李宗仁宣布“下野”并赴香港。

九一八事变及一·二八事变相继发生之后,国难日深,抗战的形势日趋明朗。尽管国民党中央一再犹豫,李宗仁已在为抗日做准备。当时,李宗仁与日本军、政、商、学各界一些要人有来往。日本人由于对侵华和反苏的意见不同而形成南进派和北进派。李宗仁利用两派间的摩擦,有意识地交结朋友,了解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部署,并特意培养一些情报人员。

1932年,李宗仁回到广西维持西南治安。同时与白崇禧、黄旭初等一起整顿广西政局。1934年,制定“广西建设纲领”,抵制日货,进行一些抗日动员,并在全省实施“寓兵于民”政策,实行征兵制,新兵训练一年后退伍。建立兵工厂,开办航空军事学校,扩建空军。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他将原来14个团的常备军,迅速扩编到48个团,组编为4个军。战争爆发即开赴抗日前线。

如何对待即将到来的战争,李宗仁做了一番积极的研究和思考,他于1933年撰写的《焦土抗战论》论文中提出:“吾人心须避我之所短,而发挥我之所长,利用我广土众民,山川险阻等优越条件来困扰敌人,做有计划的节节抵抗的长期消耗战。到敌人被诱深入我国广大无边原野时,我即实行坚壁清野,敌人无法利用我们的人口物质,并发动敌后区域游击战,破坏敌人后方交通,使敌人疲于奔命,顾此失彼,陷入泥沼之中,积年累月,则暴日必败无疑。”

1937年10月,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1月起兼任安徽省主席),驻节徐州。直辖山东全省和长江以北江苏、安徽两省大部地区,保卫津浦线。他从战略上判断:京沪战事一结束,津浦线必然是敌人南下攻击的目标。徐州地区是连结津浦、陇海两条干线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华北通向华南、华东的战略要地。若敌军在津浦线不能遭到有力的抵抗,将一举可下武汉,囊括中原,我军无喘息的机会,抗战局势将极为被动。李宗仁深知津浦线防御战对于抗战局面的重大作用,决心以重兵拖住敌人。

李宗仁首先调第31军驻守在湖泊与山丘交错的滁州、明光一带,利用地形有效地阻击敌军的机械化部队。且布防于淮河北岸,凭险拒敌越河北进,与数倍敌兵周旋,在津浦南线南段形成隔淮对峙之局四十余日,使鲁南战场有从容部署的机会。双方消耗到一定程度,李宗仁便命令第31军西撤,让开津浦路正面,引诱敌人主力北调,我方有时间调兵迂回歼敌,发挥内线作战的优势。

1938年2月,日本华北方面军第2军板垣师团,由青岛沿胶济路西进,与沿津浦路南下的矶谷师团相呼应,企图会攻台儿庄,进而包围徐州。李宗仁先调动庞炳勋军团,在临沂阻截南下的板垣师团,并及时派张自忠军援助。这样就成功地阻击了敌军,粉碎了日军板垣、矶谷两师团会师台儿庄的计划,造成而后台儿庄血战时,矶谷师团孤军深入而被围歼的契机。庞炳勋的部队共5个步兵团,实力不足一个军,原属于被缩编的范围。庞不愿遣散自己的部队,经李宗仁交涉,国民党中央军委收回成命,庞津浦路沿线阻击日军够在抗日战场上丢弃前嫌,互相配合而打了胜仗。

面对沿津浦线正面南下的矶谷师团,李宗仁命令增援部队邓锡侯部死守滕县。虽然最后失守,然终究延缓了敌军南侵的步骤,使我方增援部队能及时赶到参战。邓锡侯部队也是“杂牌军”,原驻扎四川成都,装备落后,粮草不足,多受其他部队排挤。李宗仁对该部却十分重视和信任,在第五战区的库存中拨出大批子弹和迫击炮支援,又向上申请500支新枪补充给他们。这次战斗中,这支川军不惜重大牺牲,完成了作战任务。临沂、滕县两役,拉开了台儿庄大战胜利的序幕。

在临沂和滕县战事告急时,蒋介石调第一战区驻河南的汤恩伯军团和孙连仲集团军增援。李宗仁便先派孙连仲到台儿庄部署防务。因为孙部原为冯玉祥的西北军,善于防守,以迎战骄狂的日军矶谷师团最为合适。与此同时,将汤恩伯军团部署在津浦线上引诱敌人,以便在适当的时机让开津浦路正面,使急于求功的敌军直扑台儿庄,落入圈套,被我军围歼。这样,中国方面直接投入作战的有汤恩伯的第20军团、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等约18万人。李宗仁正确分析敌情,抓住日军急于打通津浦线的骄狂心理,定下了“固守台儿庄及运河一线,诱敌来犯,断敌后路,相机实施反包围,围歼敌军”的作战方针。

敌人的进攻势态果如李宗仁所料。3月下旬,矶谷师团约4万人,大、小坦克约80辆,山野炮和重炮百余门,轻、重机枪不计其数,在大批飞机掩护下,从滕县出发,沿津浦线台枣支线大举南下。李宗仁命令汤恩伯军团在津浦线上与敌作间断而微弱的抵抗后,陆续让开正面,退入山区。该军团的重炮营则调回台儿庄运河南岸,归总部指挥。敌军舍弃汤军团而直扑台儿庄。台儿庄战役由此展开。

津浦路沿线阻击日军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

3月23日,敌军冲到台儿庄北泥沟车站,首先以炮火猛轰台儿庄的防御工事,接着,以坦克为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导,向我阵地猛冲,占领外围工事。其步兵跳入工事据守,步步向前推进。我军以当时落后的装备无法反攻,只能在敌人的炮火和坦克攻击中拚命阻击,顽强坚持。24日晚,敌人突破台儿庄城东北角,第2集团军第31师在师长池峰城指挥下,坚守在城内,并将突入的敌人赶出城外。官兵们英勇抗击,以灵活的战术与敌人抗衡。经过反复争夺,敌人猛攻三昼夜才冲入台儿庄城内,与我军发生激烈的肉搏战。坚守台儿庄的孙连仲第2集团军这时已伤亡过半,形势十分严峻。李宗仁严令他们死守阵地,等待援军。同时急调汤恩伯的第20军团迅速南下,夹击敌军。

当矶谷师团主力被完全吸引在台儿庄时,汤恩伯却消极避战,在姑婆山逡巡不前,迟迟不进入战场。李宗仁严厉警告汤恩伯:“如再不听军令,致误戎机,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蒋介石也致电汤恩伯,督令其师南进。汤部不得不全师南下,以主力向台儿庄北部展开,攻敌侧背。汤军到达台儿庄之前,台儿庄2/3阵地已被日军占领,据守台儿庄核心阵地的第31师已陷重围。师长池峰城担心全军覆没,请求转移阵地。李宗仁估计汤恩伯的援军已靠近,命令他们坚守,不许后退半步。而且指示:不但要守待援军的到来,而且还要组织一次夜袭,打破敌军拂晓进攻计划,等援军一到即发动对敌人的内外夹击。李宗仁提议组织敢死队,发起守军最后的力量冲击。他对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说:“我现在悬赏10万元,你将后方凡可拿枪的士兵、担架兵、炊事员与前线士兵一齐集合起来,组织一支敢死队,发起夜袭。这10万块钱将来按人平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你好自为之。胜负之数,在此一举!”结果夜袭成功,夺回了部分阵地。当援军汤恩伯军团在敌后出现时,形成了对敌人的包围圈。敌人撤退不及,陷入重围,惊慌失措。我军全线出击,士气骤旺,势不可挡。李宗仁率领长官部随从人员,在台儿庄郊外亲自指挥这场歼灭战。4月6日,中国军队各部全线出击。第31师将城内及城附近的残敌大部歼灭,乘胜向城外推进;城外各部以猛烈炮火连续摧毁敌军园上村、泥沟等阵地,缴获许多战车和物质。日军四处逃散,守军乘胜追击。敌军除濑谷支队残部数千人逃掉外,其余全部被歼。4月7日,台儿庄战役已取得完全胜利。此战消灭矶谷师团主力2万多人,缴获大量战利品,使日军遭到入侵我国以来第一次重大的失败。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捷报传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斗志,振奋了民族精神,在国际上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台儿庄战役后,李宗仁又面临更大规模的徐州会战。日军在台儿庄受挫,深知徐州不可轻取,须调集重兵,才能达到打通津浦线的目的,遂从各地军队中抽调精锐部队13个师团,共30余万人,飞机数百架,分6路向徐州进行大包围,企图速战速决,歼灭第五战区的野战军主力。而中国野战军兵力(加陆续增调的部队)也有60余万人。蒋介石被台儿庄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竟要在徐州地区与日军作战略决战。李宗仁却认为:“我方集大军数十万人于徐州一带平原地区之内,正是敌方机械化部队和空军的最好对象。以我方装备,只可相机利用地形有利条件,与敌人作运动战,若不自量力而与敌人作大规模的阵地消耗战,必蹈京沪战场覆辙。”为避免与优势之敌作消耗战,保存我方兵力,当各路敌军向徐州步步合围时,李宗仁命令各路守军稍作抵抗后,即相机撤向山区、湖沼地区,进行“化整为零”的游击战。与敌人周旋月余后,在力量不济的情况下,李宗仁率部于1938年5月放弃徐州,作有计划的撤退,使溃乱中的数十万大军尽可能地脱离敌人的包围圈,同时在运动战中,取得歼敌3万余人的战果。然而,在国民党的速胜战消耗战的错误战略思想指导下,历时4个月、兴师60万的徐州保卫战以失败告终。

李宗仁运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与南北两路强大的日军相持了5个多月,打破了敌人迅速打通津浦线的计划。徐州会战以后,武汉也很快失守,李宗仁将主力部队撤往西南山区,死守桐柏山、大洪山两个战略据点。其中廖磊的第21集团军在大别山建立游击根据地,取得较好效果。李宗仁的战略是伺机向武汉外围出击,威胁平汉路的交通,使敌人疲于奔命,实行机动战和游击战。以后,李宗仁还参加指挥了反击日军扫荡大洪山、桐柏山的随枣会战,以及豫南、鄂北等战役。1943年秋,李宗仁被调离第五战区,任委员长汉中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一、五、十战区。汉中行营实为一虚设机构,李宗仁实际脱离了前线军事指挥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宗仁任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主任,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1948年通过竞选担任国民政府副总统。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后,任代总统,主持同中国共产党的和谈,提出划长江而治。谈判失败后赴美国,1955年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中国问题由中国人自己解决。1965年7月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毅然回归祖国。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在北京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