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秦始皇恋海

秦始皇恋海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6-12-16 09:23:43

为什么说秦始皇恋海?这其中缘由,且让我们一探究竟。

沿海地区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曾先后五次出巡,其中四次都来到了海滨,而且往往“并海”,也就是沿着海岸巡行:

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第二次出巡,上泰山,又“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而去,南登琅邪”。

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第三次出巡,再次“登之罘”,“旋,遂之琅邪”。

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第四次出巡,“之碣石”,“刻碣石门”。

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第五次出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又由之罘“并海,西至平原津”。

尽管先秦儒学经典中已经有天子四巡狩的设想(天子前往诸侯之地,叫做“巡狩”,“巡狩”的意思,就是巡所守),然而,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实践这种政治理想的第一位帝王,是秦始皇。

即使对中国古代历代皇帝的交通行为进行总体比较,秦始皇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其出巡密度、行程距离、交通效率,都应当列名于历史排行榜的前列。特别是这位长期生活在内陆,以西部高原作为统治基地的帝王,却频繁以远方海滨作为出行目的地,风尘仆仆,驱驰而东,这对于有兴趣了解秦王朝的历史与文化的人们,显然是特别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秦始皇巡行所至重要地点,都留有刻石纪念,“颂秦德,明得意”。这就是所谓“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秦始皇《峄山刻石》),“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秦始皇《琅邪刻石》),“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例程”(秦始皇《之罘刻石》),“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秦始皇《碣石刻石》),“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秦始皇《会稽刻石》)等。当时刻石的地点,有邹峄山、泰山、梁父、琅邪、之罘、碣石、会稽等许多处,其中多数都在海滨。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琅邪刻石》中有这样的内容: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

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曰:

“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犹不称名,故不久长。

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刻石的内容,说秦王兼并天下之后,立“皇帝”之号,于是东巡以抚东土,来到琅邪地方。随从有贵族高官王离、王贲、赵亥、成、冯毋择、隗林、王绾、李斯、王戊、赵婴、杨樛等人。朝臣们相议于海上,拟定了宣示“法度”和“法令”,颂扬秦始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值得深思的是,秦始皇为什么集合十数名文武权臣“与议于海上”,发表陈明国体与政体的政治宣言呢?

对照《史记·封禅书》汉武帝“宿留海上”的记载,可以推测这里“与议于海上”之所谓“海上”,很可能并不是指海滨,而是指海面上。

“海上”,作为最高执政集团的议政地点,对于秦王朝政治原则的确立,如所谓“并一海内,以为郡县”,“体道行德,尊号大成”,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政治文化涵义呢?

秦始皇各地刻石的主题,无疑是颂扬帝德、建定法度、显著纲纪的一种政治宣传。

然而,其中的有些内容,仍然可以透露出相当重要的文化信息。

例如,我们通过对《之罘刻石》“逮于海隅”,“临照于海”以及《琅邪刻石》“议于海上”,“并一海内”等文字的分析,或许能够窥见刻石文字撰著者心理背景的某一侧面。

秦汉时期“海内”一语的文化内涵,或许值得我们注意。

司马迁《史记》一书中就可以看到,当时“海内”一语的使用频率,是相对较高的。

从所谓“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刺客列传》),“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魏世家》),“蚕食天下”,“海内为一”(《平津侯主父列传》),“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秦始皇本纪》),“名闻海内,威震天下”(《淮阴侯列传》)等语句,可以知道当时“海内”和“天下”的涵义,其实是颇为相近的。注意特定的历史语境,我们自然可以发现当时人的某种共同意识所体现的政治文化的时代风貌。

《史记》中还可以看到有关“四海内”、“四海之内”的这样的文句,例如《五帝本纪》:“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官书》:“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秦始皇本纪》:“今始皇为极庙,四海之内皆献贡职,增牺牲,礼咸备,毋以加。”“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司马相如列传》:“四海之内,靡不受获。”《乐书》:“四海之内合敬同爱。”

很显然,“海内”,就是“四海内”、“四海之内”。

“海内”一语,体现出秦汉时人的天下观。所谓“海内”似乎是有多重涵义的。当时人的政治统一意识和文化同一意识,也都通过这一语言现象有所反映。

滨海地区多有关于秦始皇东巡海上之遗迹的传说

方志中所谓“秦望山”、“秦驻山”、“秦游山”、“秦履山”、“秦柱山”、“秦皇塘”、“秦王河”、“秦皇岛”、“秦王石”、“秦皇石”、“秦皇井”,以及“秦山”、“秦堤”、“秦台”、“秦桥”、“秦梁”、“秦潭”、“秦坞”等,不胜枚举。其中多有因附会而形成的传说,但是也可以从侧面反映秦始皇东巡海上所产生的深刻的历史文化影响。

据说,秦始皇沿海东巡,曾经来到“碣石”,“刻碣石门”。这是秦始皇行踪所至东北方向的终点。

辽宁绥中发现分布较为密集的秦汉建筑遗址,其中占地达十五万平方公里的石碑地遗址,有人认为很可能就是秦始皇当年东巡时的行宫,也就是所谓“碣石宫”。

上一篇:秦王子婴投降

下一篇:秦始皇射“蛟”

标签:秦始皇
故事:秦始皇的野史揭秘
声明:秦始皇恋海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