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虞仲,虞山的魂

虞仲,虞山的魂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3-14 11:19:22

商朝末年,我国西部有个周族,大王名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又称太伯),次子虞仲(又称仲雍)以及三子季历。其中,季历有个儿子名为姬昌(即周文王),聪明且有圣德。古公特别喜欢这个孙子。姬昌这个名字就是古公给起的,他把周族的繁荣昌盛寄希望于姬昌。按照惯例,王位应由长子长孙继承,长子长孙不在,方由次子接班。古公想让季历继位,再由季历传给姬昌,但是又怕这样容易造成弟兄不和,族人不满。古公为此犯难了。

虞仲画像

虞仲画像

其实,(泰)伯(虞)仲二人早就看出了父亲的心思。二人密谋,以去衡山采药为名离家出走。途中,伯仲二人获悉古公去世,故意不返回家,反而加快步伐,远离故乡,以避免被众臣拥立。古公发丧之时,伯仲已经千里迢迢来到当时还是荆蛮之地的太湖之滨,与当地人一样,断发纹身。

检阅《史记》,我们不能不抱怨太史公司马迁惜墨如金了:“太伯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虞仲二人乃奔荆蛮……”寥寥数语,浓缩了伯仲二人奔吴途中多少艰难险阻!从岐山到太湖,即使是走直径也要三四千里,何况当时人烟稀少,在崇山峻岭、丛林草莽间踩出一条路来,绝非易事。打个比方,假如没人追赶,为求生欲望驱使,也许会铤而走险,而为仁义道德计,似乎不必刻意历经艰险,只要在离故乡不远的地方找个生存之处,便可成全古公和季历乃至姬昌了。

那么,伯仲二人为何不远千里奔吴呢?史无明载。不过,据《左传?哀公七年》记载:“泰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断发文身,赢以为饰。”原来,泰伯来到吴地推行周礼,但是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后来,虞仲作了很大的变易,不仅“断发纹身”,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字——孰哉(吴语可理解为“熟了”)。

可见,伯仲二人曾经投奔其它地方,但是都被驱逐出境。奔吴之后,由于虞仲入乡随俗,完全和当地人打成一片,方有立足之地。不然,伯仲二人很有可能还要继续流浪。

历史的真相总被掩埋在地下。上述故事出自导游美眉之口,自然有些水分。据《古今乐录》记载:“泰伯既与虞仲逃去,披发纹身,为王采药,后问太王卒,还奔丧哭于门。季历谓泰伯:‘长子也,当立。’垂涕而留之,终不肯止。季历作哀慕之歌。”无锡《金匮县志》(卷三十三)载有《哀慕歌》,歌曰:
追念伯仲,我季如何,梧桐萋萋,生于道周。
支骨离别,垂思南隅,瞻望荆越,涕泪交流。

站在“南方友恭”坊前,我们更加怀念当时接纳伯仲二人的先民,他们犹如这座青山有着博大的胸怀……

标签:虞仲
故事:虞仲的野史揭秘
声明:虞仲,虞山的魂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