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张良“求仙”

张良“求仙”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6-12-09 16:27:46

张良求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

张良剧照

张良本来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他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的贵族。秦国在消灭韩国后,张良一直图谋恢复韩国,因而结交刺客,曾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但未能成功。

张良逃亡到下邳后,遇到黄石公,得到了《太公兵法》,此后悉心研读,以图伺机复仇。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张良游说项梁拥立韩国贵族成当上了韩王,他任韩司徒。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所杀,张良又投奔了刘邦,成为刘邦身旁重要的谋士。他协助刘邦直攻秦国都城咸阳,一路上迭出妙计,斩将夺宫,最后轻易地取得了咸阳城。

张良经常给刘邦讲《太公兵法》。在楚汉战争期间,张良在鸿门宴上就与项羽、项伯周旋,从而使刘邦得以脱身。他建议刘邦不要立六国的后代,以免留下后患,并建议刘邦顺从韩信的意思,将韩信封为齐王,以调动他攻楚的积极性。张良还劝刘邦乘胜追击项羽,从而使项羽兵败后自刎于乌江。张良扶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权衡利弊,选择关中作为王朝的定都之地,赢得了人心归附。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因此自从汉高祖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后,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也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着“疏不间亲”的遗训。

在赏封功臣时,按级颁爵,刘邦叫张良自己选择齐地的3万户作为食邑。但是,张良并没有接受这块封地,而是说只要有一块小小的地盘就足够了。他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为封地,也完全是表达对刘邦的知遇之恩。刘邦同意了张良的要求,故称张良为留侯。

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在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知道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也都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因此害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故而不贪一时之荣,不图一时之利。所以,张良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

从此以后,张良便淡泊名利,抛弃人世纷争,专心修性养心,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是吕后感德张良,劝他不要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标签:张良
故事:张良的野史揭秘
声明:张良“求仙”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