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与《道德经》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6-10-03 00:09:15

老子大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比孔子年长20岁左右。相传,老子的母亲因感受到从天而降的流星之气而受孕,但怀胎72年(一说81年,又说90年)却迟迟不能分娩。有一天,她站在一棵李子树下,伸手去摘李子,不料胎儿竟从她左腋下降生。由于这孩子在娘胎里呆的时间太长,一生下来就白发苍苍,所以人们称他为“老子”。又由于他生在李子树下,所以姓李。他的名字叫耳,字伯阳。

在老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时,他的父母为他请了一位老师,名叫商容。老师教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老子聪明异常,便启发他认识“柔弱之道”。一天,他张口让李耳看,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还在。”老师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不在了。”老师追问道:“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说:“我知道,您的舌头柔软,所以还在;您的牙齿太脆硬了,所以落掉了。”老师高兴地说:“对!不光舌头和牙齿的道理如此,天下所有事物的道理都是这样。这个道理就是柔弱胜刚强啊!”小小的年纪悟出的这个道理,竟成了老子后来创立的道家学派的理论宗旨。

福建泉州老子像

福建泉州老子像

老子成年以后,知识非常渊博,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官职),相当于如今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有一天,孔子前来请教。

老子对他说:“一个头脑聪明的商人即使很有钱,他也不外露,而是将财富深藏起来。德高望重的人也是这样,他的德才藏而不露,给人的印象是大智若愚的样子。”孔子走出来后,他的弟子问:“老子这人怎么样?”孔子说:“我们都知道鸟会飞翔,鱼会游水,兽会奔跑。但是,用箭能射中鸟,用钩能钓到鱼,用网能捕到兽,然而你却无法抓到乘风而飞的龙。老子正好比是龙,高深莫测。”

公元前520年,周王朝发生宫廷内乱,一个王子用武力掠走了大批典籍,老子为此蒙受了失职之过,被迫辞职。老子56岁时,回到了故乡。从此,他开始了探求天道的学术生涯。由于在担任周王室守藏史期间阅读了大量典籍,这位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学者,逐渐形成了他的天道观。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是“道”,有“道”才能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均匀协调才能生成万物,这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于老子的一切思想都以“道”为核心,所以他创立的学派叫“道家”。

有一天,老子骑上青牛,离别家乡,一直往西,准备到秦国讲学。要去秦国,必经终南山的函谷。函谷关尹喜是个天文星象学家,他在山上搭了个草房子,每日登高观望。一日,他见紫气东来,预感必有圣人经过。于是,他带领部下,守在关口迎接。老子到达函谷关后,尹喜热情地接待了他。二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老子向尹喜回忆了他过去几十年的生活经历,谈到了自己对天道、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提出了自己“无为而治”的救世主张,同时还讲了自己准备到秦国隐居的打算。

尹喜认为老子道德高尚,学问渊深,能知天上阴阳、人间祸福,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被老子深刻而又极富哲理的话所感悟,就百般劝他多住一段时间,写一部书以流传后世,教化子孙。老子原本是不想留下什么文字的,但经不住尹喜的再三劝说,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老子写出了5000字的文章,分上下篇。上篇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起首,被后人称为“道篇”;下篇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开头,被后人称为“德篇”,合称《道德经》。

因为《道德经》有5000字,后人又称《五千文》。这是老子唯一的一部著作。

老子在函谷关令尹喜那里写完《道德经》,出关继续西行,进入秦国后,在扶风这个地方隐居下来,活了100岁。后来,尹喜对老子留下的这部著作十分珍爱,视为至宝。他临死时对儿子说:“这是一部无价珍宝,咱家要一代接一代地珍藏下去,不到十分紧要的时候不要献出,万万不可丢失!”说罢,就把一大捆竹简交给他。这是老子的真迹。

到了汉朝的时候,不知是尹喜的哪一代子孙,受朋友哄骗,《道德经》被人偷走了。

从此,社会上开始流传这部书的抄本。有的抄在帛上,有的抄在纸上。随着《道德经》的传播,社会上开始尊崇老子了。到了唐朝,皇帝李渊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追尊老子为始祖,结果《道德经》被大量翻印,广为流传。

《道德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是万物自身发展的规律,社会、人生都应依“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道德经》曾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被翻译出版。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标签:老子
故事:老子的野史揭秘
声明:老子与《道德经》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