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清人反对求神避瘟陋俗

清人反对求神避瘟陋俗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3-22 10:10:13

清代,由于医界对于瘟疫无法做到完全控制和有效快速的治疗,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再加上迷信的宣传和落后的风俗,因此许多地方,特别是偏远的山区和乡村,人们往往在瘟疫面前或束手无策,或问巫求神,以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免去瘟灾,保全性命。

瘟神塑像

瘟神塑像

有关这方面的记载,简直多得不可胜数。

在余治《得一录》卷七中这样写道:“苏城治病,辄有不事医药,一意妄信巫师,本部院初莅三吴,闻得疾病之家,有看香画水叫喜茶筵情事。城厢内外,师公师娘,不下数百家。”看来这里的巫祝活动十分猖獗,仅一地从事师公师娘职业的就有数百家之多。毛祥麟在《墨余录》中也讲:“吴俗尚鬼,病必延巫,谓之看香头,其人男女皆有之。或谬托双瞳,或捏算鬼附,妄论休咎,武断死生。”

这种状况很具有普遍性,且比较盛行。据姚廷遴记载:在康熙元年(1662年)“八九月疾痢盛行,十家九病,献神化纸,并送鬼者满路”;康熙二年(1663年)“春雨连旬,夏间甚涼,至秋疫病时行,连村合户俱病倒,家家献神送鬼,甚多奇异”。在光绪《华亭县志》中也指出:“(当地)信鬼好祀,至今为然,而乡落为甚,疾病专事祷祈,有破产伤生而不悔者。”宁可破产和伤生也要求神祈祷,真是中了邪了。

关于求神祈祀的具体过程和活动细节,在各个地方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和不同的名目。但一个共同特征则是心要诚,要花钱破财,场面要有气氛,贡献物品要丰厚。道光《双凤里志》就写道:“禳祈所事,往往倾其赀,语必遵,酬必厚,反或不能具医药焉。”诗人柳树芳在道光元年(1821年)写的一首《纪疫》诗中也描述了祈祷的闹剧场面:“箫管听沸腾,钲鼓看舞跃,奉牲极肥,设醴汰糟粕。”

另一位诗人郭霄仪在《秋疫叹》中也记述了“朝暮纷相逐”、“钲鼓满四邻”的情况。

这种求神问巫,企图通过祈禳来达到避瘟去疫,保全生命的目的根本不可能达到,反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一是,热闹繁复的场面,必然造成人群聚集,在人与人近距离接触中,出现交相感染,使瘟疫传播,疫情扩大蔓延。对此一些有识之士看得十分清楚。清代名医熊立品在《瘟疫传证汇编》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一人患病,旁议纷纭,或说鬼算神,求符请咒,延巫数辈,摆设铺张,通宵达旦,锣鼓喧闹,灯火辉煌。病家既忧戚不遑,神疲力倦,傍人惟荤酒是恋,伤食胃寒。每见连夜禳求,劳神伤食后而次日家人邻戚辄致病起。此难保病人之病不致渐相传染者”,以至造成“阖境延门”皆染瘟疫的局面。这种分析是很符合实际,又切中要害的。

二是,使病家破费钱财,祈禳之资毫无意义地付之东流。乾隆《震泽县志》就讲了这种情况:“牲牢鼓乐,其费不赀,索诸家不足,继以称贷。病者往往以不药致毙,即幸而起,而终岁勤动不足以供子钱,或至鬻男女以偿之。”在光绪《嘉兴府志》上也讲:“疾病专事祈祷,至破产不悔。”看来,为了请神求巫,连全部家当都丢光了,甚至于到了不惜破产,卖几鬻女以偿还禳资的地步,真是令人惊叹。

三是,不仅瘟病不去,而且往往因此而致死。《秋疫叹》一诗中就写道:“不见神灵来,惟闻举家哭。”柳树芳在《纪疫》中也指出:

“朝入庙嬉,暮归气已索。”民国《象山县志》也指出:“诸症一切假神话,取医生所不常用之药,或非本草所有,杂用以投病人之口,病人之死于童身者不知凡几也。”这正是“巫神杀人甚于瘟疫,巫神猛于瘟也”。

正因为神巫之举如此之危害,许多有识之士,包括地方官吏力戒祈禳避瘟之陋俗,有的把巫婆神汉驱除出境,或对其大加挞笞,或拆瘟庙毁瘟神像,或发布告令明令予以禁止。这些措施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标签:瘟神
故事:瘟神的野史揭秘
声明:清人反对求神避瘟陋俗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