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6-12-14 15:00:01

董仲舒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他以“三年不窥园”坚忍不拔的精神学习知识,终成大儒。

董仲舒

他天资聪颖,三岁就能背诗写字。虽然生在富贵之家,可董太公从未娇惯他,四、五岁时就循规蹈矩地管教他,一七岁就上学堂念书。他在董学村受到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后又去赵地和齐国读书。当时广川国与齐郡中隔平原郡,公羊寿为齐郡人,小时候董仲舒曾赴齐国向公羊寿学习《春秋》,学习孔子的儒学。他和胡毋生同为子夏六传弟子,都是公羊寿的学生,孔子的弟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

董仲舒受先秦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满怀抱负,志在治国平天下,使满腹经纶化为治国安邦的资本,使天下百姓倍受智慧的恩泽。这便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优则仕”。《春秋》是记载鲁国历代帝王治国成败经验和教训的书。董仲舒认为《春秋》最适宜治国安邦定天下。他从小就熟研《春秋》,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史记 ·儒林列传》载: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舍园。”董仲舒少年时酷爱学习,成绩之优秀,冠盖乡里。他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睡觉,真是废寝忘食。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才能让孩子歇歇呢?他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盖得大一点,让孩子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于是请来了亲朋好友和能工巧匠,在一起议论一番,最后定下小花园三年完工_。

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别处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么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花香鸟语、蜂飞蝶舞。姐姐多次邀董仲舒到园中玩。但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习孔子的《春秋》,背诵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里建起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们都去假山上玩。小朋友叫他,他专心致志地在竹简上写文章,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邻村百姓携儿带女前来观看。孩子们爬山赏花,大人们赞不绝口,夸董家花园建得好。父母叫他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未理睬。八月十五是合家团聚的日子。晚上,董仲舒全家到花园赏月,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董仲舒的踪影。他母亲急忙派人去找,到书房一看没有,别的屋也没有。能到哪呢?原来董仲舒趁家人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史记“三年不窥园”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三年不窥园”也有其他的说法:有的说,董仲舒举家西迁长安后,汉武帝下了一道令,即不懂儒学的人不能做官。这样一来,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学生就多了,多得教室里坐不下。忙得董仲舒整整三年没到家后花园看一看;J恒谭《新论》还说董仲舒“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董仲舒为探求《春秋》大道的要旨,整整三年时间,没到自家菜地走走,一心专注于字里行间。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勤奋用功的事例,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许多有志读书人效仿过头悬梁、锥刺股的方法,但没人仿效“三年不窥园”的例子;《御览》卷84。引《邹子》赞曰:“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尝乘马不觉扎牡,志在经传也。”说有一次董仲舒乘马外出会见朋友,在马背上还思索着公羊春秋中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朋友跟他开玩笑说:“董仲舒,你明白天下的道理,那你知道你骑的马是公的,还是母的?”董仲舒知道这是玩笑话,没有理会,仍继续想问题。忽然,他想起那人的玩笑话,跳下马来左瞧右看,竟发觉自己不会判别公、母。这个传说是善意的,有赞誉性的一面。因为,董仲舒生长在农村,分不清牲口公、母,是不应该的。但这则故事也说明,董仲舒太专注于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无暇旁顾它事,不治家产,不识牲畜的公母是情有可原的。

“三年不窥园”到底以哪个故事为准,不好考证,各有道理吧 。

 

上一篇:乾隆品茶论道

下一篇:乾隆与北海

标签:董仲舒
故事:董仲舒的野史揭秘
声明: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