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雍正怒斥官员

雍正怒斥官员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6-12-14 14:25:50

雍正为什么怒斥官员?又是怎么斥的呢?这其中缘由,且让我们细细道来。

对于雍正皇帝的评价,可谓见仁见智,历来都是褒贬不一。但是,无论人们对他有什么样的看法,都改变不了一个历史事实———他是一位勤政务实的封建帝王。

雍正御笔

雍正御笔

雍正刚一继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文武百官:“我平生最憎恨虚诈两个字”,“最厌恶虚名”。一“憎”一“恶”,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虚伪、欺诈等腐败风气的批判态度。他在执政的十多年中,对官员的这种不良习气的整治可谓不遗余力,无数次地在上谕和朱批中对有虚伪习气的官员进行批评,有的甚至还当面指责。

对于那些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沽名钓誉之徒,雍正非常痛恨。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十一日,他在谕旨中对山西总督伊都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原来伊都立此前就曾任过山西总督,后来平调为云贵总督。

雍正九年(1731年),伊都立再次回到山西总督任上。按道理,一个官员能够连续受任为一个地方的封疆大吏应该是件大好事,但是伊都立的问题就出在他的这两次调任之时。原来,伊都立此前调离山西的时候,为了给自己留一些好名声,将山西全省耗羡尽数裁减。然而,当他再次回任山西的时候,因为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他就再次恢复了前已裁减掉的耗羡银两。此事被雍正帝得知后,对其朝令夕改视地方政事同儿戏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斥责。他认为伊都立这种对地方官民言而无信的行为实在是“庸愚无知之极”!并下令伊都立在接到谕旨之后马上按照原来耗羡的数额进行裁减,若“阳奉阴违,朕有所闻,必治以重罪”!

但这位言而无信的地方大员最终还是改不了自己的毛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贪污军饷被判“军前正法”(后因雍正驾崩,乾隆即位,大赦天下,将对伊都立的判决改为“斩监候”)。

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之下,做臣子的在帝王面前常自认愚昧,以彰显皇帝的圣明,清代也不例外。仅以雍正在位时期的大臣奏折为例,大臣们以“山左庸愚”、“边海庸愚”、“至微至陋”、“至愚极蠢”等自居者就比比皆是。雍正对臣下的这种作风简直是嗤之以鼻,极为反对。

雍正七年(1729年)夏天,陕西蒲城县知县朱闭圣妄作主张,叫人在炎天酷暑的时候开启铅药库进行盘验,结果导致铅药焚毁,在场的工作人员被烧死了不少。雍正帝得知此事后十分愤怒,就专门降谕旨批评了朱闭圣的顶头上司查郎阿,让他对此事认真调查。查郎阿于八月十二日为此事给雍正皇帝上了一道折子,在奏折中他极尽拍马屁之能事,说雍正帝向来大公无私,办事一贯至正公允,而他本人则“才识庸愚,见不及此”。雍正帝看完后十分生气,在“才识庸愚”四个字下面重重画了一笔。并专门批示说:这类语句,我很讨厌去看。你自己甘愿说自己是一介“庸愚”之徒还可以,但是我把三省的重任全部交给你这样一个“庸愚”之人去管理,那么,我的庸俗愚昧又怎样讲?岂不是比你还要严重吗!你作为一个封疆大吏,一言一行都应该认真考究,不能再有以前旗人的不良习气了!

可是这个查郎阿总是不长记性,时隔不足4个月,他的这一毛病就又犯了。这年冬天,陕西延安地区早早地下了第一场雪,而身为陕西总督的查郎阿和陕西巡抚武格偏偏就是因为这场早来的雪而受到雍正帝斥责。过去,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气候又是一年中农业收成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地方官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及时地把地方上的天气变化情况上报给皇帝,以便皇帝适时地了解下情,调整决策。

但是,本年延安下雪的事二人并没有及时上奏,雍正得知后,对他们的失职行为非常不满,于是对他们动怒。受到训斥的查郎阿和武格上折子狡辩说:“臣等以为,延安逼近边塞,气候寒冷,得雪甚早。又因西安各属尚未得雪,以致奏报稍迟。”并进一步说这都是因为“臣等愚昧”所致,有着不可推卸的过错。

本来又是一个自谦的话,但由于前不久才因这样的字句受到过雍正帝的批评,此处又犯旧病,实在让雍正帝难以忍受。雍正用红笔在“愚昧”二字旁画了重重一笔,训斥道:“似此虚诈之谈,朕甚恶之!岩疆重任岂肯滥畀愚昧之人乎?汝等不学无术辈,但宜本诸诚实,何以文为!”借此又重申了他对官员以庸愚自居不良习气的反对态度。

雍正帝一生对各级官员可谓谆谆教诲,对官员的不良作风都要严正指明,令其改正。也正因为如此,雍正皇帝才得以在短短13年的执政期间内为清廷塑造了一批为人正派、作风优良的官僚队伍,从而为乾隆时期盛世局面的再度出现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上一篇:雍正好佛

下一篇:王冕好学

标签:雍正
故事:雍正的野史揭秘
声明:雍正怒斥官员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