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鉴赏

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鉴赏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5-15 14:24:47

《忆秦娥·娄山关》 原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

毛泽东

《忆秦娥·娄山关》 赏析:

写于1935年2月。

“这首词上下两阕不是分写两次攻打娄山关,而是写一次。这里北有大巴山,长江、乌江之间也有山脉挡风,所以一二月也不大冷。‘雁叫’、‘霜晨’,是写当时景象。云贵地区就是这样,昆明更是四季如春。遵义会议后,红军北上,准备过长江,但是遇到强大阻力。为了甩开敌军,出敌不意,杀回马枪,红军又回头走,决心回遵义,结果第二次打下了娄山关,重占遵义。过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毛泽东:《对〈毛主席诗词〉若干词句的解释》)。

其实,如果不是为了考证史实,只从读诗的感受出发,是否写一次或两次攻打娄山关(此词刚发表时有过争论)都不是至关重要的。诗毕竟是诗,决不是史记(但如果肯定此词是写两次战斗另当别论)。在毛泽东的战争诗中,这一首是最有词味的。

上片5句,寥寥几笔,写得凝重、凄美,衬托出攻关之战是相当激烈的。显然,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凛冽的西风,朦胧的月色,大雁盘旋,马蹄声划破长空……这脱胎于古诗词的意境,作者溶入了新的理念。下片直抒胸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全诗的警句。攻下一个娄山关,作者想得更深远。联想在诗歌创作中有着奇妙的作用,它可以由此及彼,开拓意境。但是,联想要从具象出发,虚实有机地组合。从一个娄山关,联想到革命的“雄关”,贴切自然。结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与词开篇的意境呼应,全诗的构思完整了。“霜晨月”、“从头越”的叠句,虽在《忆秦娥》词中并不少见(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中的“秦楼月”、“音尘绝”叠句),但在此处用得仍恰到好处。前一个“霜晨月”,强化了气氛;后一个“从头越”,强化了志气。

按词谱定格,下片结句应是“仄平平仄”,毛泽东未按词谱定格填词,改为第一字平声(“残阳如血”),只能作破格解。如范成大《忆秦娥·楼阴缺》的结句“江南天阔”亦是。毛泽东填词喜作破格,如不是太“离谱”,可聊备一格。

标签:毛泽东诗词鉴赏
故事:
声明: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鉴赏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