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3-21 14:01:04

清明,原本只是中国夏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位列第五,随着时间的迁移,经过与寒食、上巳两节节日活动融合的漫长过程,最终由节气演变成为中国人祭祀祖先、踏青春游的重要传统节日。

清明一到,春 回大地,气候宜人而 到处生机勃勃,春耕春种中的人们在田野间忙碌,身体里沉寂了一个冬季的力量终于被大自然唤醒,从此,人们将要在清明细雨无声的序曲中开始这一年的劳作。其实清明作为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在汉代就有了明确记载,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但这里的“清明节”还只是节气,并非我们所说的节日清明。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 下太平,这应该是对“清明”一词最早的应用,那么,清明又为何被用于一个节气的命名呢?我们可以从古籍的记述中了解到,清明节气的来历应该与此时的天气物侯特点息息相关。《 历 书 》载:“春分后十五日,斗 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日,斗 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 时 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因此,“清明”有 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佳节清明桃李笑”、“ 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后来以节日身份出现的清明,其名称和节令时间都是对清明节气的延续,虽然节气与节日的意义各异,但“气清景明”的释义却让清明节扫墓的人们欣然地停住脚步,在郊外明净的空气中,享受春光朗朗。

清明时,清洁明净的春季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除祭祖扫墓外,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从 节日的角度来看,清明是祭祖日、踏青日,是包含一定风俗活动和特定纪念意义的特殊日子,而清明节气的存在则在天气物侯方面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时间背景。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从节气演变为节日并流传至今。立夏和冬至,虽然也曾属中国传统“八节”,却因为缺乏适合民众参与的娱乐活动,随着时间的迁移,它们仅仅以节气的名义被保留了下来,关于这两个节日的记忆,我们如今只能在史书和诗词中寻找了。

清明节能历经两千多年仍盛行不衰,与节俗活动的丰富有着必然联系。禁烟改火、祭陵展墓,折柳插门、簪柳于首、踏青郊游,这些都是清明节俗;除此之外,人们还利用郊游的机会开展荡秋千、蹴鞠(踢球)、放风筝、拔河、打马球等户外体育活动,这些场景后来都成为诗人们笔下描绘的对象。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唐王建的《秋千词》,细致地刻划出了仕女秋千娱乐时的情景:

长长丝带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织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地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哪足贵,终赌明铛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同时代的张祜在《观泗洲李常侍打球》诗中对马球运动也作了精彩描述:

日出树烟红,开场画鼓雄。
骤骑案上日,轻 拨蹬前风。
斗转时乘势,旁捎乍迸空。
等来低背手,争得旋分鬃。
远射门斜入,深排马迥通。
遥知三殿下,长恨出征东。

古代诗人喜欢以清明的名义,或写景纪事,或忧怀思古,于是有大量清明诗词流传于世,可以让我们从中探寻关于清明的古老记忆,领略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卷。

历书上载“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日,除了忧怀思古,清明也是民间开展春季农事活动的重要标志。东汉崔寔《四民 月令》说:“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槌、持箔、笼。”唐末五代韩鄂《四时纂要》也记载:“清明之日,修蚕具蚕室,宜蚕。”可见汉以来人们认为清明是预祝蚕室的吉时。直到明清时期,“ 暖蚕种”、“祀蚕姑”仍是清明的农桑习俗。崇祯浙江《乌程县志》就 说 :“其日 农夫浸谷种,晚则育蚕之家设祭以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弯弓之状,盖却蚕祟也。”嘉靖安徽《石埭县志》则有“ 妇女制米茧祀蚕姑以祈蚕”之俗。在中国北方,清明一到,气温变暖 ,降雨增 多 ,也是春 耕 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 些农 谚真实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产及生活状况,节气对农耕文明的影响力亦可略见一斑。

标签:清明节
故事:清明节的野史揭秘
声明:清明节的由来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