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古代端午节最早的食物是一碗猫头鹰羹?

古代端午节最早的食物是一碗猫头鹰羹?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3-29 11:53:43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中存在一个由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 、九月九结构而成的节日序列。而早期的五月因五与“忤逆”的“忤”同音,成为古人心中的“恶月”,五月五日汉代宫廷,就流行皇帝带着大臣一起喝猫头鹰肉汤的典故 ,而各地州郡也要主办喝猫头鹰肉汤这种仪式。据说是因为猫头鹰是害母的不孝之鸟,古人借此彰显孝道和忠君思想。因此最早的端午节食并不是粽子,而是一碗猫头鹰肉做成的羹汤。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汉代中后期开始,枭羹成为端午节赐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皇家礼仪,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其目的不仅是为了维护孝道,更是为了驱逐朝廷中的恶人。

枭羹,是用枭肉制作的羹汤,古代曾经是一种节令食品,分别出现在夏至、五月十五,或五月端午。后来成为皇帝端午节赐宴中的特殊食物,是古代端午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界一般认为这个礼仪是古代皇帝为了提倡孝道而设立。

猫头鹰

猫头鹰

枭是如何获得“不孝鸟”这一恶名的呢?

《诗经·邶风·旄丘》云:“琐兮尾兮,流离之子。”毛传云:“琐尾,少好之貌。流离,鸟也,少好长丑。”郑笺云:“《尔雅》云:‘鸟少美而长丑,为鶹鷅。’《草木疏》云:‘枭也,关西谓之流离。大则食其母。’”看来,在汉朝人心目中,枭是一种忤逆不孝的鸟,自幼就吃其母亲,所以越长越难看。

这个传说的情节后来发展得更加完整。张华《禽经注》云:“枭在巢,母哺之。羽翼成,啄母目,翔去也。”宋代罗愿《尔雅翼》卷十六云:“刘子曰:‘炎州有鸟,其名曰枭。傴伏其子,百日而长,羽翼既成,食母而飞。’盖稍长从母索食,母无以应,於是而死。”枭在幼小时候,依靠母亲喂食,等长大以后,母鸟无法为其提供足够食物的时候,就吃掉母鸟,扬长而去。在这个传说异文中,枭的品性比汉代的说法更加恶劣。假如再跟据说非常孝顺、懂得“反哺”母鸟的乌鸦对比,那么,枭在古人眼中实在是十恶不赦的恶鸟了。

皇家端午赐百官枭羹的象征意义

武帝以后的汉代皇帝端午赐枭羹,目的很明确,就是消除恶鸟,鼓励孝道。一般学者也大都持此见解。可是,端午赐百官枭羹的礼仪在后来一直有所延续,有人推测明代尚存。从这些后世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个皇家礼仪的目的不仅仅是维护孝道,还包含着很深的政治含义。

《唐书·李元紘传》记载:“五月五日,明皇(唐玄宗)宴武成殿。”参加这场宴会的大臣,超过百位,规模不小。根据小序的描述,宴会食物非常丰盛。有“散热”(消除暑热)的食物,有“逃暑”(避暑)的饮料。厨师们端来的食物有恶鸟(即枭)、肥龟,还有香芦角黍(粽子)。恶鸟就是枭。尽管诗序没有明确如何食枭,但依照常情,应该是沿袭以枭为羹的旧礼。枭羹的含义自然也是沿袭消灭忤逆恶鸟的古义。但是,从通篇来看,宴会的主旨是要赞美股肱之臣,教化全体民众,即所谓“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政治寓意十分明显。

宴会的进行,井然有序——“恭俭之仪有序,慈惠之意博洽”,显示了臣子的恭敬,皇帝的仁慈。玄宗“感婆娑于孝女,悯枯槁之忠臣”,借用端午节传说中的孝女曹娥和忠臣屈原为臣民树立了道德榜样。“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他希望通过端午节赐宴来建立良好的君臣关系、社会关系,从而巩固统治。同时,他还要求赴宴大臣即席赋诗,“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希望大臣在诗文中体现出完美的道德。通过这些内容,可以清楚地展现了皇帝端午赐宴、端午赐枭羹所具有的政治意义。它不仅提倡孝道,更注重的是提倡大臣对皇帝的忠诚。

北宋和明代皇帝端午赐宴也有枭羹。苏轼、苏辙、胡宿、程敏政等人都有诗咏皇帝赐枭羹之事。

为什么历代皇帝赐宴总要吃枭羹?

并不是它好吃,也不只是为了在肉体上消灭这种“恶鸟”。其最主要目的,还是消灭恶人、奸臣。对此,聪明的苏轼深有体会。他在组诗《太皇太后阁》第六首中说得明白:“长养恩深动植均,只忧贪吏尚残民。外廷已拜枭羹赐,应助吾君去不仁。”吃枭羹,就是为了帮助皇帝驱除不仁不义的人。可见,赐枭羹的政治象征意义是驱逐恶人、奸臣。看来,皇帝的端午宴会完全达到目的了。

正是基于端午赐枭羹礼仪不仅包含提倡孝道的意图,还包含着上述政治涵义和政治功能,因此,汉、唐、宋、辽、明各代都有端午节赐大臣枭羹的礼仪。

标签:端午节
故事:端午节的野史揭秘
声明:古代端午节最早的食物是一碗猫头鹰羹?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