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少年屈原风华正茂,得怀王赏识

少年屈原风华正茂,得怀王赏识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5-12 10:15:09

屈原二十岁这年,春天的某个早晨,秭归城里来了几名来自郢都的官吏,他们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位于长江边上的屈原家。

邻居们吓了一大跳。 这儿从来没有来过朝廷的官吏呀,莫不是出了什么大事? 大家的眼光都不由得盯住了屈原家的院门,不少邻居索性站在屈原家院门外,向里面张望。

这几个官吏竟然是奉命来请屈原入宫的。 年轻的屈原已被楚威王选中,将成为王太子熊槐的“侍读”,即陪伴王太子在楚国的学宫“兰台”读书,并用自己的学养,教给王太子以各种知识! 这可是一份让人羡慕的美差呀,又是一项常人所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

不光是屈原全家,连院门外围观着的那些邻居都惊呆了。

“天哪,屈氏家族重振荣耀的时机又来到了吗?”这是父亲伯庸的惊呼。

屈原

屈原

是的,父亲伯庸比屈原更激动,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入宫担任王太子的“侍读”, 将对屈原的前途产生何等重大的影响!这些年来,伯庸除了鼓励屈原勤奋攻读诗书、熟习各种礼节之外,还想方设法寻找举荐人,通过各种途径让朝廷赏识屈原的才华,特别是其渊博的学识和善辩的口才。 事实上,当时的楚国宫廷,客观上也迫切需要人才。 屈原凭着他的真才实学,早已声名远播。 楚威王最终选定屈原入宫,当然不会是一个盲目的决定。

屈原上路了,离开了滋养他、爱他的家乡秭归,离开了自己面朝长江的家,离开了亲朋好友们,走向郢都。 踌躇满志的屈原非常兴奋。 自己的学识得到了宫廷的承认,对于一个百般渴望进入宫廷,期望能展露自己的才华,实现伟大抱负的年轻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他鼓舞的事呢?尽管他隐隐中已经感觉,自己的人生之路不会太平坦,然而从小执著的他不会畏惧。 他已经打定主意,以这作为良好开头,从此留驻宫廷,一展鸿图!

已经登上秭归城外的高地了,屈原忽然回头,对着自己的出生地,这个楚国最美丽的地方之一,深深地鞠了一躬。

他不仅是对家乡鞠躬,更是对楚国大地,对华夏锦绣河山鞠躬。 接着,他毅然回过身去,朝郢都疾步而去。

居然有如此豪华的宫殿,居然有如此森严的官员等级和繁琐复杂的宫廷礼仪! 屈原认认真真地学习着,小心翼翼地适应着,很快熟悉了这一切。

与伯庸一样,楚威王也对自己的儿子熊槐寄予了很大期望,掌管国家的重任今后将要由熊槐这一代来担当。 楚威王多次提醒熊槐,尽管屈原是一介庶民,但凭着他的学识,绝对是熊槐的老师,所以必须虚心地向屈原学习。 通过与屈原的接触, 熊槐也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在学识上的欠缺;从屈原的勤奋攻读的习惯上,更知道了自己欠缺的原因是什么。 这时的他,确实也有一种提高自己学识水平的劲头。

尽管两人地位悬殊,但因为熊槐的年龄与屈原差不多,彼此有很多共同语言,所以两人很快混熟了,变得形影不离。 熊槐喜欢这个学识渊博、处事有方的同龄人。 后来,他多次向楚威王表示:“别的‘侍读’都不要了,我只要屈原这一个!”

屈原担任熊槐的“侍读”至少有五年。在这五年中,他一直忠实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应该说,楚威王时期以及接下来的楚怀王执政前期,一国之主对于优秀人才还是十分看重的。 记忆力惊人、知识渊博、思路敏锐、忠于楚国的屈原很快受到了宫廷上下的关注, 尤其是楚威王的欣赏。 在屈原的悉心辅导下,王太子熊槐的才识得到了极大的长进,这进一步证明了屈原的才华。

然而,屈原的出色表现终于引起了宫中小人的嫉妒。有人害怕再这样下去,屈原的地位还会上升,这就会影响别人的利益。 有人开始以各种方式, 向楚威王提议更换 “侍读”,理由是屈原只是一介庶民,而熊槐也需要更年长、更有学识的人来担任“侍读”。 有一段时间,劝说楚威王的人还不少,甚至还提出马上叫屈原离开宫廷的建议。

欣赏屈原才华的楚威王不忍心驱逐屈原,熊槐也少不了屈原的陪伴。 楚威王每次对熊槐说起有人要屈原离开的事,熊槐就会大发脾气。 敢于在楚威王面前发脾气的,也只有熊槐一人了。 熊槐大喊:“假如‘侍读’不是灵均,那我就不想再待在‘兰台’读书了!”

熊槐的反对自然十分有用。 就这样,楚威王排除谗言,屈原得以继续留在了宫里。

屈原感谢楚威王和王太子熊槐把他留在了宫里,但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 他再次感到,自己生活在宫内,不仅要担任好熊槐的“侍读”,而且要完成更为迫切而重大的任务。

是的,每天生活在宫内,屈原耳闻目睹楚国宫廷内大小官臣每日的工作,看多了那些昏庸的官员,那些愚蠢的制度,那些玩弄阴谋诡计的宫中小人,他深感失望,也燃起了他改变这一切的激情。 同时,他切身感受着楚国时势政局的变化和动荡,对楚国的现状更关心了,对楚国的未来更担忧了,甘愿为楚国抛洒自己一腔热血的决心更强了。

屈原利用与楚威王关系较为接近的机会,几次进谏,敦请楚威王严明法政。 另外,屈原也揭发了部分官臣卑劣无耻的勾当,让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屈原还利用担任熊槐“侍读”的机会,通过熊槐向楚威王提出建议。 屈原的这种做法惹怒了不少人,这也为他日后的遭贬职、遭放逐等种种磨难埋下了隐患。

其实,这一时期的屈原,心里还怀有更大的计划,那就是像商鞅那样,在楚国实行变法,以振兴国力。 充满浪漫气质的屈原,有着丰富的想像力,有着宏大的目标。 种种设想鼓动得他热血沸腾。 不达到目的,他是不会罢休的。

楚威王并非等闲之辈, 对于扩大楚国的版图,他有着与屈原同样的激情和决心。 早在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他就率兵攻打越国,并灭了越国,让楚国的版图扩大到了东海之滨。 在楚威王后期,就是屈原已经入宫的年代里,他发动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征伐。 他派楚国大将庄蹻(qiāo)率兵,沿着长江向西挺进,攻打如今的四川、贵州一带,夺取了黔中、巴南等地,还把原先属于楚国势力范围、 后来又被秦国夺走的商於之地重新纳入版图中。 毫无疑问,经历了楚宣王、楚威王统治时期两个阶段,迅速扩张的楚国已经进入了最强盛的时期。

楚国的强大引起了诸侯各国的关注,他们不愿意被楚国吞并,不愿意让楚国来统一天下。 从春秋末期之后,楚国的一举一动都在诸侯各国警觉的目光之下,对楚国的钳制还成了各诸侯国的共识,直至秦国的迅速崛起。

秦国的崛起让诸侯各国更为恐慌。秦军压境,企图吞并天下之时,诸侯各国便又把希望寄托在楚国身上,希望楚国能牵制和阻止秦国的扩张,暗中还希望楚国和秦国两者互相消耗。 为此,诸侯各国推举楚国为对付强大秦国的首领“从(同‘纵’)约长”。 然而,当楚国在与秦国等强国作战时, 出于对楚国一贯的防备和制约,诸侯各国常常不给楚国以支援,让楚国独自面对强秦的精兵。 由于统一对付秦国的战线没有形成,诸侯各国仍然免不了互相打仗。

楚国军队的兵车一次次出发,隆隆的车声撼动楚国大地,越过楚国的边境后消失,对于这种出征场景,楚国的百姓早已见多不怪了。 当然,从前方拉回来大批伤兵,传回来众多将士战死沙场的消息,他们也已司空见惯了。

当大将军庄蹻率兵夺回了商於之地后,这个巨大的胜利冲昏了楚威王的头脑,也冲昏了宫廷上下大小官臣们的头脑。病重的楚威王在弥留之际,专门召见常胜将军庄蹻,命令他再次率兵,向西南方向全力进攻,以扩大楚国的疆域。 楚威王固执地认定,只要楚国军队一味地向四周出兵,就不怕没有战果,就一定能成为天下第一、 最后统一天下的强国。 忠诚的庄蹻当然答应了楚威王的嘱托,并表示将率领楚国最精锐的军队,全力向西南方向挺进。 在旁的王太子熊槐也一再地向病榻上的楚威王表示,一定要让楚国成为气吞天下的强国。

其实,一味的征战大大消耗了楚国的国力,偶尔的胜利对整个格局的改变没有大的好处,有时反而是件坏事。 危机早已四伏,似乎随时都会跳出来,让楚国陷于困境。

然而,要想以一国之力统一中国,这绝非易事。一方面,楚国的强盛无疑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楚国宫廷内的骄傲自满之心,觉得夺取天下已经指日可待。 骄傲自满带来了淫逸之风,宫廷内部的争斗显得越来越激烈。 史书记载,楚国最鼎盛的时期,也是宫廷内各种矛盾最尖锐的时候。 谁都觉得自己的谋略是最正确的,谁都想在楚国鼎盛之时为自己谋得更多好处,谁都想在统一天下后获得更大的权力。 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当他们沉湎于内部争斗时,更大的威胁早已虎视眈眈,而前者却一无防备。

洞察着这一切的屈原心急如焚。 是的,他知道,尽管楚国在表面上显得非常强盛,但祸患早已悄悄地埋伏。 秦国的迅速强大如同一片巨大的乌云,渐渐地笼罩大地。 局势的瞬息万变让屈原心急如焚, 他恨不得让自己的身上长出无数张嘴巴来,向每一个宫中官臣诉说变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可这个时候的屈原,他有慷慨陈情的资格吗? 他只不过是一个陪王太子读书的年轻“侍读”而已。 他必须等待时机,他必须寻找机会。

屈原明白,还得在王太子熊槐身上下功夫,因为他隐隐中早已有了某种预感。

在楚国王宫内那个宁静幽雅的学宫“兰台”里,屈原与熊槐朝夕相处。 很多时候,他们或是在一起静静地读书,吟诵楚国前人的诗文,或是让屈原激昂的声腔在“兰台”宽敞的屋宇里回荡。 熊槐从不认为自己听任一介庶民的教诲是件丢份的事,相反,天长日久,他从钦佩屈原的学识开始,钦佩起屈原坚守高洁品格的处世态度来。

屈原利用自己教辅王太子熊槐的机会, 反复给他讲述历史上的种种教训,希望以后楚国的国君一方面能更谨慎地行事,讲求策略,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实力的增强,不图虚名。 屈原早已知道,王太子熊槐将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对于楚国的未来将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影响, 自己必须潜移默化地引导他提高治国谋略能力, 养成良好的处事风格和为人态度,这对于楚国的未来至关重要。

一天又一天,屈原以百倍的耐心和渊博的学识影响着熊槐,并坚信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 应该说,此时的王太子熊槐还不是一个缺点缠身的人。

标签:屈原
故事:屈原的野史揭秘
声明:少年屈原风华正茂,得怀王赏识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