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乐毅权谋过重失城池

乐毅权谋过重失城池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6-12-07 17:14:09

真正英明智谋的人是能够审时度势的人,他不会逞一时之勇而把自己陷于不仁之中,即使因此而失去使自己功成名就的机会。

乐毅攻打齐国时对莒城、即墨两座城池围而不攻,结果丧失了开创大业的最后机会。但这并不是他的失误和失策造成的,这反而反映出他的高明和权谋之处。

乐毅

夏侯玄对乐毅的行为是这样评价的:“通过乐毅的 《与惠王书》,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既通晓智谋权变,又能按礼义善始善终处理大事的人。有崇高理想的人,其目标是兼济天下,他们是不会被眼前的小利迷惑,仅仅把兼并敌国作为目的的。乐毅的目标不在于兼并其他国家,他更不想为使燕国强大而不讲道义。他是个蔑视小利,不求小成的人,他的志向是统一天下。他一连攻克齐国七十余城,是为了运用机谋,使四海为之震动;围攻两座残城而不伤害百姓,是为了使他的仁义之心远近闻名。他的这个做法很像成汤周武王:通过广布恩德来影响其他几个国家。乐毅此举充分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用对两城围而不攻的办法,收拢民心以待齐国内乱,使即墨、莒城的民众怨恨其君,这样就可以等待齐将田等人归顺了。让仁义的光辉普照东海之滨,瞩目华夏大地,使我的恩泽有如春风,让普天下的人民像春草一样受到滋润,感激燕王的恩德,这两座城池就会闻风而降。这样一来,帝王之业就可以大功告成了。可见,乐毅为了这两个城池迟疑滞留,其目的却是想尽快取得天下。对于后来情况发生了意外变化,完全是时势弄人,是天意使然!当时如果乐意以狂暴的大军进逼,用凌厉的攻势洗劫,屠杀两城的居民,把自己的残暴不仁暴露于天下,虽然两城也能攻取,但那样一来,称王图霸的伟业就会越来越远。乐毅是知道莒城、即墨可以速战速决的,但他顾忌的是城虽可破,千秋大业却被破坏了;他也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但他更清楚大业不成与时局变化,结果是一样的!由此看来,乐毅不屠灭莒城、即墨,是他太深谋远虑了。

乐毅辅佐弱小的燕国,在攻取了齐国七十余城后,包围了莒城、即墨却不急于夺取,意欲让其走投无路之后以义征服,这充分表现了他的仁义,但因此就认为他的谋略有多么高明,甚至比诸葛亮更胜一筹,未免有失偏颇。

以张辅之言说乐毅是: “用五国之兵,讨伐齐国,不能算是强大;在济水西岸混战一场,伏尸流血,不能说他仁义。而诸葛亮文武之德兼而有之,懂得待时而发。刘备以知人之明,三顾茅庐,咨询济世创业的谋略,孔明奇策有如泉涌。接着到东吴说服了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抓住赤壁之战的大好形势,辅助刘备夺取了四川。到刘备临终之际,把军政大权委托给了他。孔明在天下纷扰的局势下,扶助幼主刘禅即位,建立政府机构,以文治内,以武卫国,然后广施仁政,使全国老百姓都受到实惠。诸葛亮是真正的大仁大德,无人能比。况且诸葛亮行军打仗的时候,路不拾遗,秋毫无犯,他的军队是名副其实的仁义之师,即使最后未偿大愿也令人景仰。这从读他的遗文 《出师表》,就可以明白他的志向、谋略和仁义是多么的宏大了。孔明的名声之所以能名扬天下,主要有赖于他能将功劳记在下属身上,部下有失误就引咎自责,看到别人有长处就服从,听了正确的意见就改正,他胸怀之坦荡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孟子说庄生:‘闻知伯夷的气节,贪婪的人会变得廉洁。’所以即使奸臣了解了孔明的气节,也会变得廉洁。可以说孔明的德行和谋略几乎可以和伊尹、吕望一争高下,乐毅是不能与之相比的!”

即使乐毅与孔明相比略差一筹但这丝毫掩盖不了他的权谋,他的仁义道德和机谋是值得为君者借鉴的。

标签:乐毅
故事:乐毅的野史揭秘
声明:乐毅权谋过重失城池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