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刘向和醇儒对外政策的分歧

刘向和醇儒对外政策的分歧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3-01 11:46:58

刘向与醇儒们甚至萧望之这样的一代儒宗之间,在处理大汉帝国的周边关系方面也有分歧。这些分歧不是原则上的,而是策略或路线的不同。

刘向

刘向

儒家一向有反对战争的传统。对待周边民族,他们认为根本的方法是德化四夷,而不是武力征伐。他们国家疆界是按照《国语》、《周官》中所构想的畿服制度组成的文化疆界,而不是领土疆界。也就是说,整个世界(天下)可以天子所居之邦为圆心,按照封建等级和文化程度画为五个同心圆,即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萧望之、贡禹、匡衡等人都反对穷兵黩武,反对主动挑衅,承袭了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的思想。《盐铁论》中记载文学贤良认为武帝伐匈奴则“不能弱匈奴,而反衰中国也”(《伐功》),开西域则“师旅相望,郡国并发,黎人困苦,奸伪萌生,盗贼并起”(《西域》)。

贤良文学们赞扬和亲政策给大汉带来了民安乐而无事,家有数年之畜,县官余货财的丰足局面(《结和》),推崇德化四夷的文化外交政策,所谓“公刘处戎狄,戎狄化之。太王去豳,豳民随之。周公修德,而越裳氏来”(《和亲》)。刘向也坚持同样的儒家立场,他所编的《新序·善谋》中,以大量的笔墨描述了武帝君臣谋画马邑之战的始末,指出武帝启动对匈奴的战争,只能带来“兵凋民劳,百姓空虚,道殣相望,檬车相属,冠盗满山,天下动摇”的恶果。《说苑·至公》中又叙述了周太王以犬马珍币事勳育、戎氏不成,为保民众不受战乱而远避出走之事。

赞扬道:“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但是刘向反对墨守原则,主张适时变通,把握机遇,主动进攻敌人。在这一点上,刘向与醇儒们,甚至和他的师长萧望之的看法相左。

宣帝时,冯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西域国客人归国,得知莎车攻杀汉使,日强难制,遂矫诏发西域兵,大获全胜,传莎车王首级至长安。宣帝大喜,“下议封奉世。丞相、将军皆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安国家,则颛之可也。奉世功效尤著,宜加爵土之赏。’少府萧望之独以奉世奉使有旨,而擅矫制违命,发诸国兵,虽有功效,不可以为后法。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于夷狄。渐不可长,奉世不宜受封。上善望之议,以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冯奉世传》)而等到陈汤矫制发兵,传首长安之际,萧望之的同学匡衡反对封赏陈汤等的理由与萧望之如出一辙。

刘向在其所编《说苑·奉使》开篇写了一则总论性的文字,其曰:

《春秋》之辞,有相反者四。既曰大夫无遂事,不得擅生事矣;
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既曰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矣;
又曰以君命出,闻丧徐行而不反者;何也?曰:此义者各止其科,不转移也。
不得擅生事者,谓平常经也;专之可者,谓救危除患也。进退在大夫者,谓将帅用兵也;
徐行而不及者,谓出使道闻君亲之丧也。公子结擅生事,《春秋》不非,以为救庄公危也;
公子遂擅生事,《春秋》讥之,以为僖公无危事也。
故君有危而不专救,是不忠也;若无危而擅生事,是不臣也。
《传》曰:“《诗》无达诂,《易》无通吉,《春秋》无通义。”此之谓也。

由这段话可见,刘向是一个主张变通的政治家,他既注重国家的长远利益,又注重现实的利益。因此他重视政治智慧与历史经验。他的思想中批判地吸收了纵横家的因素。他一方面指责战国时代兵革不休,诈伪并起,虽有道德,不得施谋,孟子、孙卿儒述之士,皆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战国策叙录》)。同时,他编纂的《说苑》有《权谋》,《新序》有《善谋》,编辑了大量战国纵横家的权谋。更值得注意的事,他赞同董仲舒“《诗》无达诂,《易》无通吉,《春秋》无通义”(《春秋繁露·精华》)的观点,在为陈汤辩护的上书中,在他的其他谏书中,都能恰当地援引儒家的经典作为依据,显示出一个通儒既能博学又能经世的本色。

标签:刘向
故事:刘向的野史揭秘
声明:刘向和醇儒对外政策的分歧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