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刘向与醇儒们处事方式有何不同

刘向与醇儒们处事方式有何不同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3-01 11:57:41

宦官与外戚专政的黑暗政治中,醇儒们往往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处世方式与变态的人格。这一点,与萧望之、周堪、张猛、刘向、京房、陈咸、朱云等儒者大相径庭,甚至发生直接的冲突。

刘向画像

刘向画像

醇儒们并非道一风同,更不全是抗节卫道的君子。他们有时为了利禄私欲,当然有时也是为了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从人格上说,他们身处外廷,不参与中枢政治,因而大都明哲保身,不敢与宦官和外戚发生冲突,有的甚至是由宦官、外戚集团拉拢举荐而得到禄位。在关键时刻,往往雍容退让,甚至阿附权势,缺乏原则与道德。贡禹举自宦官。《佞幸传》载石显谗杀萧望之后,“恐天下学士姗己,病之。是时,明经著节士琅邪贡禹为谏大夫,显使人致意,深自结纳。显因荐禹天子,历位九卿,至御史大夫,礼事之甚备。

议者于是称显,以为不妒谮望之矣。”据此,则贡禹被石显拉拢,当在萧望之自杀之后。其实早在萧望之自杀之前,身为谏大夫的贡禹就成了石显的帮凶。《楚元王传》载刘向上变事,“恭、显等疑其更生所为,白请考奸诈。辞果服,遂逮更生系狱,下太傅韦玄成、谏大夫贡禹,与廷尉杂考。”杨树达曰:“据《佞幸传》,禹尝为石显所荐,此盖承显旨为之。”现在看来,是贡禹先阿附石显,才有石显对他的举荐。韦玄成与贡禹一道考问刘向等,也出于明哲保身的考虑。史载其“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韦贤传》)。《匡衡传》云:

“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京房传》载京房语曰:“中书令石显、尚书令五鹿君相与合同,巧佞之人也,事县官十余年;及丞相韦侯,皆久亡补于民,可谓亡功矣。”《朱云传》载朱云“数上疏,言丞相韦玄成容身保位,亡能往来。”至于匡衡,举自外戚,故论陈汤、甘延寿之功,与石显声同一气,狼狈为奸。但当石显倒台,他又见风使舵,与御史大夫甄谭奏列石显及其党羽的罪恶,因此受到司隶舵,与御史大夫甄谭奏列石显及其党羽的罪恶,因此受到司隶校尉王尊的弹劾:“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作威福,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既奏显等,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尽管成帝一再袒护,但匡衡惭惧而不自安,“群臣亦多是王尊者”(《匡衡传》)。

这些大儒公卿就是匡衡建议元帝任用的“温良之人”,这样的人也最能得到元帝的认可。永光元年二月,贡禹卒后不到两个月,元帝“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元帝纪》)不能说这些醇儒们在政治上没有见识,在学术上没有建树。但他们不具备一个真正的儒者成仁取义的勇气。史家对他们的评价是中肯的,班固曰:“自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当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其酝藉可也,然皆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彼以古人之迹见绳,乌能胜其任乎!”(《匡张孔马传赞》)司马光曰:“忠臣之事君也,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孝元践位之初,虚心以问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缓。然则优游不断,谗佞用权,当时之大患也,而禹不以为言;恭谨节俭,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言之,何哉?使禹智不足以知,乌得为贤?知而不言,为罪大矣!”(《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洪迈曰:“(贡、薛、韦、匡)四人皆龌龊自好,当优柔不断之朝,无所规救。”(《容斋续笔》卷九)朱子对匡衡评价甚高,但也说他“只是做人不好,无气节。”(《语类》卷一百一十六)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不时地称赞道:“贡禹、匡衡之言,其不醇者盖亦鲜矣。”但他也尖锐地指出,元帝以质朴、敦厚、逊让、有行四科举士,“盖孱主佞臣惩萧、周、刘之骨鲠,而以柔惰销天下之气节也。自是以后,汉无刚正之士,遂举社稷以奉人,而自诩其敦厚朴让之多福。宣帝曰:‘乱我国家者,必太子也。’其言验矣”。

由此可见,刘向与韦玄成、贡禹、匡衡之间,不仅有着直接的政治冲突,而且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品格。皇室宗亲加上郎官近侍出身,又锐意于中枢政治的刘向,与黑暗的、不公正、不道德的政治势力进行了刚直不阿的斗争,其至不惜冒生命危险,即便被赶出权力中心,也不停止自己的努力。我们只有在这样的对比之中,才能了解刘向身上体现出的忠贞谏臣和社稷之臣的历史涵义。

 

标签:刘向
故事:刘向的野史揭秘
声明:刘向与醇儒们处事方式有何不同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