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刘向刘歆父子:庙议与郊议的缘起

刘向刘歆父子:庙议与郊议的缘起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3-01 14:25:44

整个成帝朝,刘向歆父子与醇儒们之间的最大争议便是郊议与庙议。

刘向歆父子

刘向歆父子

元帝朝初元三年(前46),也就是萧望之自杀的次年,孝武茂陵白鹤馆发生火灾,这件事,曾被中郎翼奉事先言中。翼奉少君,东海下邳人,治《齐诗》,与萧望之、匡衡同师后仓。史载“三人经术皆明,衡为后进,望之施之政事,而奉惇学不仕,好律历阴阳之占。元帝初即位,诸儒荐之,征待诏宦者署,数言事宴见,天子敬焉”。他是一个既讲灾异又讲礼乐的儒者。

当元帝就白鹤馆之灾向他询问得失之际,他建议元帝徙都成周。他的理由有二:其一,“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

其二,“汉家郊兆寝庙祭祀之礼多不应古,臣奉诚难亶居而改作,故愿陛下迁都正本。众制皆定,亡复缮治宫馆不急之费,岁可余一年之畜”(《翼奉传》)。

建都洛阳,是当年汉高祖的梦想,其原因是“欲与周室比隆”,加上他的部下都是山东人,不愿入关。但高祖的谋士娄敬很快让高祖放弃了这个想法。他告诉高祖,周积善累德十余世才有天下,周公营成周,以为天下之中,四方纳贡,道里平均,这是以德致人,不欲险阻。而陛下以武力夺天下,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伤夷者未起,所以休想与周室比隆。关中险要,可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即山东皆乱,尚可保全关中(《娄敬传》)。但是翼奉说这番话时,大汉帝国已立国150多年,统治已经稳固,山东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不再存在,国家的文教形象已经确立,徙都居中,出镇天下的时机可谓成熟。在翼奉看来,徙都既能一劳永逸地实现节俭的目的,又能带来一次变革国家礼制的好机会,因为汉家“祭天地于云阳汾阴,及诸寝庙不以亲疏迭毁,皆烦费,违古制。又宫室苑囿,奢泰难供,以故民困国虚,亡累年之畜。所由来久,不改其本,难以末正”。因此,礼制变革的核心在于变革郊、庙之祀,这已经触及到了国家信仰与国家祀典中最高的典礼:郊祀天地与宗祀祖先。变革的目标是复古,这与宣帝朝王吉提出的“述旧礼”的主张如出一辙。此外,徙都还有远离边境冲突的好处,这也体现了醇儒们缺乏领土国家的意识。不过翼奉的主张最终在东汉光武帝手中得以全部实现。东汉定都洛阳,其文教之盛超过西汉,但其对疆界的控制能力以及国家的锐气则不如西汉。

正如钱穆所论:“黄河西部的武力与东部的经济、文化相凝合,而造成秦、汉之全盛;东汉以来,东方人渐渐忘弃西方,西方得不到东方经济、文化之润泽而衰落。而东方的文化、经济,亦为西方武力破毁。”因此,定都成周,恢复古礼的主张,是元、成以后儒家欲将大汉帝国改造为一个纯粹的文化帝国的重要努力。

标签:刘向
故事:刘向的野史揭秘
声明:刘向刘歆父子:庙议与郊议的缘起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