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曹操焚书

曹操焚书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6-12-22 11:05:44

曹操这里的“焚书”,不是“焚书坑儒”之“焚书”,而是焚烧书信。

史载:汉光武帝刘秀消灭河北割据者王郎之后,缴获了很多文件。其中有不少是刘秀部下与王郎私下交往的书信。刘秀故意不去查阅。还令人把这些书信统统烧掉。其目的是让那些曾有二心的人打消顾虑以自安。

曹操剧照

无独有偶。百余年后,还是在河北,又发生了一次类似的焚烧书信之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于袁丢弃的文件资料中捡出书信一束,尽是许都及军中与袁绍暗中私通之信。左右献计:“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此事不仅见于《三国演义》,《三国志》亦有记载。

曹袁双方对垒,势不两立。有人却身在曹营心在袁,与袁绍暗通书信,脚踩两只船,为自己留着后手。对曹操来说,此种做法,实在可恶。照常理,按“左右”所言,顺藤摸瓜,把这些“里通外国者”收而杀之,亦非冤假错案。曹操却认为,这些人的行为可以原谅。为什么呢?一是当时袁绍力量强大,官渡之战,袁军70万浩浩荡荡,而曹操仅起军7万迎敌。如此力量悬殊。曹军“闻知皆惧”,就连曹操本人开始对战役前景亦心中无数。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惧怯袁绍之强,欲留后路,似在情理之中。何况那时群雄逐鹿,部属朝秦暮楚,并非罕事。二是官渡战后,曹、袁强弱移位,袁绍几乎全军覆没,仅率八百余骑逃遁,与之私通书信者,即曾存异心,亦诚惶诚恐,悔之不迭了。更重要的是曹操此时十分需要内部稳定。曹军虚国远征,袁绍虽败,势力尚存;汝南刘备、江东孙策对许都虎视眈眈。如此时在内部进行清洗,势必造成人心惶惶。说不定,会有人畏罪叛逃,甚至于内中起事,反被敌方所乘。正如毛宗岗所评“光武焚书以安反侧,是恕之于人心既定之后;曹操焚书以靖众疑,是忍之于人心未定之时。”

曹操焚烧书信,是其深谋远虑、善于审时度势的一个明智举措。这把火一烧,有效地争取了人心。首先是争取了写信者的心。他们于惴惴不安中听到书信被“尽焚之”,颈上的人头没落地,心中的石头落了地。多数人更可能从内心感激涕零,矢忠输诚,以报曹恩。正像《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张郃、高览刚降时,曹操说的那番话:“我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焚书”正是他在更广大范围内“以恩遇之”的一次精彩表演。这就顺理成章地进一步争取了朝廷内外三军上下的人心。对“写信者”尚能宽宏大量,不杀不整,不装档案,“更不再问”,对其他人还能瞅毛病、“穿小鞋”吗?这把火一烧,也争取了时间。人心稳定,而且振奋。曹操便无后顾之忧,率领大军乘胜追击袁绍,取得了仓亭大胜。进而全身心组织打击欲犯许都之刘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否谅人之过,是一个领导者胸怀素养的重要标志。战国时楚庄王夜宴,风吹烛灭,有人于漆黑中拉其爱姬衣袂企图调戏,姬顺手一把拽掉了那人帽缨来见庄王。庄王听后没有发作,反令所有在座者统统摘下帽缨,后再点烛。此谓著名的“绝缨会”。据《东周列国志》载,后来庄王伐郑,健将唐狡自请率部下百人前行一日,为全军开道。一路奋力冲杀,挡之者俱败。庄王至郑未遇一兵一卒阻挡,大获全胜,准备厚赏唐狡。唐却说:“臣受君王之赐已厚,今日聊以报效,敢复叨赏乎?”原来唐狡正是绝缨会上牵姬衣袂之人。

还有一种说法:楚庄王为秦兵围困,赖一人拼死相救得脱,此人乃绝缨会上牵美人衣袂者,名唤蒋雄。唐狡也好,蒋雄也好,总之因庄王谅人一时之过,竟得拼死报效。曹操尽焚书信,更不再问,写信者是否有人像唐狡(或蒋雄)那样深受感动,拼死效劳,不得而知。但曹操谅人之过,不计旧怨,于是,“天下贤俊皆归之”,不能说和他的这个“以恩遇之”的方针政策没有关系。

曹操谅部属之过,争取众心,决不仅仅表现在“焚书”这一时一事上。早在曹操任兖州牧时,曾任毕谌为别驾从事史。

毕母及家人被张邈抓走,曹操好心打发他去寻找亲人。毕谌却一去不还,和背叛了曹操的张邈搅在了一起。待毕谌后来被曹军活捉,人们以为他准没命了。曹操却原谅了他,说他能孝必能忠,并任为鲁国相。还有一个魏种曾被曹操举荐为孝廉。但张邈背叛曹操时,魏种竟也叛逃了。后来曹操在战斗中活捉了魏种。不仅没有伤害他,还以其是个人才为由重用了他。曹操对于曾公开背叛过自己的人尚且宽大处理,而对曾以书信与敌方联络者不加追究便不足为怪了。当然,曹操对他们的容忍,是在控制局势之后。如在战胜袁绍之前,发现这些信件,决不会饶恕写信者;在毕谌、魏种未被活捉之时,也断不可能原谅他们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宥陈琳,用张绣,容忍徐母、弥衡当众辱骂等一样,其“焚书”一事确实反映了曹操的雄才大略。

陈寿《三国志》评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罗贯中引用前贤的诗“历数奸雄者,谁如曹阿瞒”。毛本《三国演义》引用《邺中歌》“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他既有残暴的一面,杀人许多,又有宽宏大量的一面。类似“焚书”这样的行为,即使是奸雄的表现,也还是不同寻常,值得后人深长思之。

上一篇:载花船

下一篇:曹操爱读书

标签:曹操
故事:曹操的野史揭秘
声明:曹操焚书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