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曹操的胆识

曹操的胆识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6-12-22 11:25:06

曹操胆大。青年时任职洛阳北部尉,不畏豪强,用五色棒打死违禁夜行的宠宦蹇硕之叔。十常侍之一张让擅权,横行朝廷,他冒着生命危险前去行刺。在后来的戎马生涯中,曹操还多次亲冒矢石,身先士卒,浴血奋战。

曹操之胆量,更主要的表现在对重大战事,不怕风险,敢于决策。他不愿与国贼董卓同流合污,改姓换名,星夜逃走,义无反顾,散家财,起义兵,与各路诸侯讨伐董卓。当时董卓权重势大,曹操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兵少将寡,敢有此举,实在气度非凡。

曹操献刀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诸路军各自保存实力,不肯前进。曹操慷慨陈词,就是无人响应。无奈他独自领兵孤军深入,来攻董卓。而盟主袁绍等军兵多将广却只敢作壁上观。后曹操虽身中流矢,坐骑受伤,大败奔逃,却不失英雄气概。曹操迎献帝移驾许都,河北袁绍发出檄文,率七十余万大军来攻。江东孙策准备从背后偷袭。既对前敌之强,又有后顾之忧,曹操当机立断,留荀彧守许昌,自己率军7万前往官渡拒敌。面对10倍于己的袁军,以寡敌众,以弱拒强,没有足够的勇气,怕早已闻风丧胆了。远征乌桓,国中空虚,刘备、刘表对许都虎视眈眈。倘有不测,被人端了老窝,可不得了!但曹操毅然决然,挥师北进,走了一步险棋。

曹操有胆更有识。他足智多谋,加之谋士如云,在每次决策时都要广泛征求意见,审时度势,深思熟虑,而不是凭冲动,拍脑袋,耍“二蛋”。讨董卓,是他看到了董色厉内荏,终必败亡的大趋势。官渡迎战,敢以7万拒70万,一是他对袁绍的家底了如指掌,“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加上郭嘉的“十败十胜”之说,分析精当,所以对袁军并不惧怯。二是袁军虽多,战斗力差;曹军虽少,尽是精锐。兵不在多,在精。曹操清楚地看到,曹、袁力量表面悬殊,而一旦交战,将优劣易位,可操胜券。远征乌桓,虽有二刘对许昌之威胁,但刘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二人貌合神离,形不成合力,实际对许都威胁不大。知己知彼,曹操之决策,看似有险,却胸有成竹。

曹操之胆识,出于他的远大抱负。他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些许风险何足挂齿!胸无大志,鼠目寸光,只能守成,不能创业。讨伐董卓,袁绍兵多将广,却不敢进攻,渐渐从盟主地位自行退出。官渡之战,他虽力量强大,却不敢采纳许攸等人建议袭击许都,失去了又一个大好时机,把统一北方的机遇拱手让给了曹操。

曹操的胆大是与其心细密不可分的。他总是在作出风险决策之后,密切注视着情况的变化,认真地把握着事态发展的每个环节。抓住有利的机会给敌方以重重的打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给养对军队极为重要。他抓住袁将韩猛运粮和许攸来投这两个契机,先是烧了袁绍的运粮车队,后又烧了袁的乌巢粮仓,切断了袁军的补给,动摇了袁绍的军心,进而一步步将其逼上绝境。

曹操的风险决策,有时确实带来了风险。讨董卓,孤军深入,几乎全军覆没。曹操人中箭,马负伤,不是曹洪力救,恐早已命丧黄泉。但带来更多的却是成功。特别是官渡之战一举将曹、袁的力量对比翻了个个儿,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之一。征乌桓使其进一步扫清袁绍残部而消除了北顾之忧。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三国演义》上说,还是早年,曹操请刘备“煮酒论英雄”,时阴云漠漠,雷电由远而近,操问备龙的变化,备答以不知。曹操发了一通精彩的议论:“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以这么变化神奇莫测的龙比拟“世之英雄”。当刘备对他提问的“当世英雄”说了一连串人物,都被他一一否定,又进一步申述:“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怀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么画了像之后,说出了“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11个字,石破天惊,生动地表现了曹操的自视之高和自知之明。这一段文字,真可作为曹操一生的形象写照。

他志在得天下,“果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还有什么比这更胆大的么?平生塞北江南,风险屡历,艰苦备尝,其目的盖在于此。

一分胆略一分成功。曹操过人的胆略,使他的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后世以“奸雄”称之,那是一种正统观念的作怪,是不足为法的。

上一篇:一片情

下一篇:曹操的“亲自”

标签:曹操
故事:曹操的野史揭秘
声明:曹操的胆识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