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曹操的“亲自”

曹操的“亲自”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6-12-22 11:32:22

有一段时间,一些领导参加了本来就应该在场的活动,舆论界却大加渲染:某某亲自参加会议,某某亲自到场讲话……一时间,“亲自”满天飞,并由此大为贬值。以至于二人见面,常有调侃说:“你亲自来吃饭啊?”“你亲自回去睡觉啊?”“你亲自……”其实,沦为调笑用语,实在是“亲自”的悲哀。领导者在特殊情况下,屈身从事一些本该由下属从事的工作,应该说是一种难得的好作风。三国时的曹操就多次“亲自”从事过这样的工作。其做法,发人深思。

《三国演义》第十二回中,曹操大战吕布,亲率四将攻击濮阳城,李典劝止:“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曹操大喝:“我不自往,谁肯向前!”接着一马当先,领兵直入。

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曹操戎马一生,像这样不避艰险,身先士卒之举不乏其例。决战黄巾,他披甲婴胄,亲临前线。攻击袁谭,曹操见从清晨打到中午还未有分晓,便亲自击鼓,振作士气,很快就把袁谭的防御攻破。官渡之战,他亲自带少数骑兵突袭乌巢,烧毁袁绍粮草。曹操从背弃董卓亡命谯县揭竿初起,到与东吴联手围攻关羽班师洛阳故世,不断率兵南征西战,经常出现在主战场上。他曾问次子曹彰如何带兵打仗,彰答:“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曹操大笑,深以为然。

曹操擒吕布

曹操不惮风险,身先士卒,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士卒者,军中之最低层次者也。要置身士卒之先,冲锋陷阵,不仅辛苦劳顿,而且随时有可能危及生命。曹操攻吕布失利,仓皇奔逃,手臂须发皆被烧伤,从马上摔了下来,险些丧命;征张绣,被流箭射中,狼狈奔逃;战赤壁,船舰被烧,从华容道徒步逃走;西征马超、韩遂,乘船渡黄河险没波涛……然而,曹操得到的更是丰厚的回报。“将者,士之心也”。

刘向语)三军主帅尚奋不顾身,故大小将士,无不向前,军威大振。身临前敌,现场指挥,减少了诸多中转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快了进攻速度。亲历一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制订正确的作战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曹操挂帅又出征,甚至冲锋陷阵,使他的队伍在辽阔的战场上,特别是在统一北方的若干战役中所向披靡,胜仗连连。

曹操亲率大军,往往出现在重要战役、关键战区;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击鼓、杀敌,亦往往在战斗的最激烈、最艰苦的相持之时。迎献帝迁许都之后,曹操出将入相,军国大事系于一身。如果不分轻重缓急,战战必参,场场必到,不仅绝无可能,亦必然徒耗精力,疲于应付,贻误大事。同时,还有可能因之而影响手下一班人的积极性。车胄被斩之后,刘备、袁绍遥相呼应,准备南北夹击曹军。曹操经过对形势的认真分析,决定亲率军队东征刘备。将领们都说,与曹公争天下的是袁绍,如果去攻打刘备,袁绍从后边攻来怎么办?曹操却认为:刘备雄杰,现在不打败他,以后就难收拾了。而袁绍虽有大志,但行动迟缓,暂时不会来攻。既不能分身,曹操决定急事急办,亲自去攻刘备。结果打败了刘备,俘虏了关羽,袁绍终于没有行动。后来曹、袁官渡相持,曹操不去攻正面的袁绍主力,却亲率骑兵去攻乌巢。往袁军的关键部位打。袁绍部将张郃劝袁也亲率精锐立即赴乌巢救援,袁绍却没有重视,仍率军攻打曹操本营。结果乌巢粮草被烧,曹营却没有攻下。曹操、袁绍虽同是“亲往”,但因选择的重点不同,结果一个变被动为主动,大获全胜,另一个由强变弱,走向败亡。

在战场上,一个指挥员,关键时刻必须又是战斗员;但如果淡化了指挥职能,仅凭匹夫之勇,把自己仅仅当做一个战斗员也就失去了身先士卒的本来意义。曹操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十分得当。与他不同的是长沙太守孙坚,此人可谓有勇有谋,但在进攻刘表的襄阳之战中,不会诸将,引三十余骑盲目追击,甚至后来单身独骑冒进,人马立死于乱箭石块之下。围攻襄阳遂告失败。

曹操在战场上“临难不顾,身先士卒”,是建立在平天下、建霸业的思想基础之上的。曹操其人,并非刀枪不入的金刚之体。军旅跋涉,绝无其官宦家庭抑或其相府王宫之安逸。

况刀枪矢石也是不长眼的。这些道理他岂能不懂?但他想到的首先是战斗能否取胜、大业能否成就,担心的是“我不自往,谁肯向前”。故能如宋代卢多逊所言:“为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若像袁绍那样“干大事而惜身”。或如曹操“景升父子皆豚犬”诗句中的刘表那样不思进取,是断然做不到这一点的。从这些“亲自”也足见曹操英雄气概之一斑,这样的“亲自”才有真正的意义。

上一篇:曹操的胆识

下一篇:欢喜冤家

标签:曹操
故事:曹操的野史揭秘
声明:曹操的“亲自”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