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曹操父子与建安风骨

曹操父子与建安风骨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6-11-12 16:56:34

曹操父子不仅是当时政坛上的领袖,而且还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他们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文学史上开创了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

“建安风骨”是指东汉建安时期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活泼,感情真实丰富,语言刚劲有力。对于当时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和一代文风的转变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

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主要在于诗歌和散文。在当时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曹操

曹操现存诗歌共20多首,全部是乐府诗。他用诗歌来表达对现实的看法和态度,抒写他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著名的有《薤露行》和《嵩里行》。《薤露行》所记叙的就是公元189年“董卓之乱”这一史实。诗中揭露了这场暴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嵩里行》揭露以袁绍为盟主的各路地方豪强以讨董卓为名,实则相互争权夺利。作者对此表示出极端的愤慨,对劳动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生活表示同情。

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悲凉慷慨特色的,是那些抒写抱负、表现雄心壮志的诗篇,其代表作是《短歌行·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短歌行》一开始就以悲凉的情调,表达了对人生易老、生命有限这个不可克服的自然现象的无限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在诗中因国家统一事业未能完成,感叹人生短暂,希望有更多的贤士来帮助他完成统一大业。在《步出夏门行》诗中,表现出了诗人不信天命、重视人力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人总是要死的,任何英雄最终都难免一死,即使是号称长寿的神龟,善于乘雾的腾蛇,其生命也会有完结的时候,最后都要化为灰土。此年曹操已是53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反映了诗人老当益壮的英雄襟怀,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汉末魏初的文章的特色是“清峻”、“通脱”。“清峻”,是文章简洁严明的意思;“通脱”,是指写文章不受传统思想和形式体制的约束,下笔无所顾忌。曹操的散文最具有这样的特色。他的文章都是直抒胸臆,直言事理,没有虚伪的感情;语言质朴简明,没有浮华的词藻。篇幅大都在几十字到百余字之间,皆言简意赅,意味深远。如《军谯令》一文,是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引军经过家乡谯郡时为抚恤将士亲属而写:

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田土(谯郡)人民,死丧殆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全文仅80余字,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残酷的战争使人民遭受严重灾难的感伤,以及对将士和家属的悼念与关怀。

《让县自明本志令》是曹操现存散文中唯一超过千字的长文。从今天的标准看,它仍然是一篇精粹的短文,文章观点鲜明。这是一篇具有回忆录性质的文章,写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56岁的时候。文中回顾了30多年来的政治、军事生涯,记述了他的思想、抱负和事业的发展过程。在文中,作者对当时攻击他有野心、要夺皇权的人给予还击,极力表白自己忠于汉室的心迹。他明确宣告,为了避免国家重新陷入分裂动乱,为了把统一全国的事业进行下去,他决不轻易交出政权和兵权,“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曹操在世时,一直没有废汉称帝,这样做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的,诚如他自己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表现了曹操过人的政治识见。

曹操在文学上,从内容到形式,都对旧的一套作了改革,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称曹操为“改革文章的祖师。”

曹操在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和贡献,还在于他召集文士,开创“建安文学”,对当时文学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标签:曹操
故事:曹操的野史揭秘
声明:曹操父子与建安风骨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