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李世民的谏臣魏徵

李世民的谏臣魏徵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4-19 16:46:33

魏徵,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家里很穷,小的时候还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徵被隋朝武阳郡(今河北大名东北)的长官元宝藏任命为书记。元宝藏投降李密之后,他又被李密任命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管文书卷宗。

李密失败后,魏徵跟着他进入关中,投降了唐,但是一直都没有被重用。后来,魏徵请求朝廷让他前去安抚河北,朝廷同意了。于是,他就到了黎阳(今河南浚县),劝李密的部下、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了黎阳,魏徵被抓获。

魏徵

魏徵

后来,窦建德失败,魏徵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任用为东宫僚属。魏徵看到太子和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就多次劝李建成要先发制人,早点动手。

等到李建成被杀,李世民召见魏徵的时候,问他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呢?”

大家都为魏徵担心,但是魏徵却很从容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落得今天这个下场。李世民一向都很注重魏徵的才能,于是就赦免了他,对他以礼相待,让他担任詹事主薄,后来又任命他为谏义大夫。

李世民继位以后,励精图治,多次把魏徵请进卧室之内,询问政事。魏徵知道什么说什么,太宗也很高兴地采纳他的意见。不久以后,魏徵被任命为右丞相。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有人告发右丞相魏徵袒护他的亲戚,太宗就派御使大夫温彦博审查魏徵。结果,没找到证据。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徵办事的时候,毫不掩饰,不避嫌疑,虽然没有什么私心,但是也有应该责备的地方。”

太宗就让温彦博责备魏徵说:“从今以后,你要掩饰自己的行为啊!”

有一天,魏徵进宫朝见的时候,就对太宗说:“陛下,臣听说君王和臣子就应该像是一个整体,应该彼此都真心诚意的,如果彼此都掩饰的话,那么国家的兴亡就不得而知了,臣也不敢再听从您的诏令了。”

太宗听魏徵这么一说,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于是,他就和魏徵说:“朕已经后悔了。

魏徵向太宗拜了两拜,然后说:“臣有幸能侍奉陛下,臣请求陛下您能让我做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

太宗就问他:“忠臣和良臣有区别吗?”魏徵就说:“能够使自己获得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边的臣子,是良臣;而能使自己身遭杀戮,让君主沦为暴君,丧家破国,空有其名的臣子,就是忠臣。”

太宗听完以后,认为很有道理,十分高兴,就赏赐给他丝绢五百匹。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魏徵被授予秘书监一职,并且还参掌朝政。他刚担职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国色天香。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唐太宗,请求太宗将郑家的女儿纳入宫中,选为嫔妃。于是,太宗就听了长孙皇后的话,下诏书,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

魏徵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了人家,就立即进宫,给太宗进谏。他对太宗说:“陛下为人父母,应当抚爱百姓,为自己应该担忧的而担忧,为自己应该高兴的而高兴。您居住在宫室台榭中,应该想想老百姓有没有房子住;当您吃山珍海味的时候,应该想想老百姓是否还置身在饥饿之中;您的嫔妃满院,而老百姓是否拥有合家的欢乐?现在郑官员的女儿,早已许配了人家,您没有详细查问,就把她纳入了宫中,如果消息传出去,难道不会被世人笑话吗?您所做的,难道符合为民父母的身份吗?”

太宗听完之后,大吃一惊,当时就表示歉疚,并且决定收回成命。但是,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官员的女儿没有许配人家,就坚持诏令有效。与郑官员女儿定亲的那家人,也派人递上表章,说以前虽然和郑官员有交往,但是,并没有订亲的事。唐太宗半信半疑,就又召来魏徵询问这件事。魏徵直截了当地对太宗说:“定亲的那家人之所以否认这件事,是害怕陛下您以后因为这事而害他们,其中的缘故已经十分清楚了,这还值得奇怪吗?”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于是就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魏徵敢直言进谏,即使在太宗大怒的时候,他也敢和太宗当面争论,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很敬畏。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打猎,行装都已准备好了,但却迟迟没有出行。后来,魏徵问到这件事的时候,太宗就笑着说:“朕当初得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是,当看到魏徵远远地向他走来时,就赶忙把鹰藏到了怀中。魏徵假装奏事,故意拖延时间,致使鹞鹰在太宗的怀中闷死了。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大臣们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借这个机会炫耀功德和国家的富强,只有魏徵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就问魏徵:“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国家还没有安定、四面的少数民族还没有平息、国家还不够富裕、好兆头还没有来临呢?”

魏徵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的6种功德,但是,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还没有恢复,仓库还没有积蓄,而您耗费巨大的资财东巡,沿途百姓一定会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各国的人必然都会前来,远方的少数民族君长也会随行。而现在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各国的使者和少数民族的君长看到我们的国家如此虚弱,怎么能不轻视您呢?如果赏赐不周到的话,就不会满足这些远来的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老百姓所破费的财物。这样仅仅能够谋取虚名,而实际上却要受害的事情,陛下为什么要干呢?”过了不久,中原各个州暴发了洪水,封禅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魏徵取代王当了侍中。这年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苦了老百姓;地租收得太多,却都被宫女们穿衣化妆给挥霍掉了。”太宗收到奏章以后很愤怒,就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使用一个百姓,不收地租,富人什么事也不干,这才符合他的心意。”于是,就要给皇甫德参治罪。

魏徵上谏说:“自古以来,上奏不偏激,就不能触动人主的心。所谓狂徒所说的话,圣人选择好的听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他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了,虽然还能勉强包涵,但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了。”唐太宗觉得魏徵说得合情合理,就转怒为喜,不但没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魏徵得病后,一直卧床不起,唐太宗知道后,不停地派人前去探望。魏徵一生节俭,家室极其地简陋。魏徵病后,唐太宗便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徵建筑大房子使用。不久,魏徵就在家中病逝了。太宗亲自前去吊唁,痛哭失声,悲切地说:“拿铜当镜子,可以帮助人修整好衣冠;以古代的事当做镜子,就可以知道兴衰变迁的规律;以人做镜子,就可以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朕常常想着这3面镜子,以防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徵走了,朕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标签:唐朝
故事:唐朝的野史揭秘
声明:李世民的谏臣魏徵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