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典故
本专题搜集了民间流传的有关中药的典故,并介绍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及配伍运用的常识,使读者通过有趣的传说,了解有关中药知识。这些典故熔药学、史学、学于一炉,集学术性、艺术性、知识性、实用性、资料性、趣味性于一体,取材广博,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既有助于中草药知识的增长,又有益于文学艺术的欣赏。为中医药专业人员开了一个“营养野味的小灶”,提供了一份新鲜有趣的资料,更为广大爱好中医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提供了一份“美味可口的快餐”。
朱砂的典故与功效
朱砂虽不能使人长寿,但能治病则是事实。文章开头的两句名言,就是对朱砂功用的高度概括 ,绝妙赞美,所谓“清镇少阴君火之上药”,是指朱砂清心火,正如《珍珠囊》中云:“心热非此不能除”。更多 >>
枳子的典故与功效
这枳子果真能解酒乎 ? 据《滇南本草》记载:枳子“治一切左瘫右痪,风湿麻木,能解酒毒;或泡酒服之,亦能舒筋络。”中医认为,枳子能治酒醉,烦热、口渴、呕吐,二便不利 ,其根可治虚劳吐血,风湿筋骨痛。 更多 >>
紫荆的典故与功效
紫荆自古以来就是观赏花卉 ,杜甫就曾吟咏过“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的诗句。紫荆在香港更是被人推崇倍至,当东方明珠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时,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冉冉升起 ,紫荆花的形象 ,更在全世界华人心目中得到史无前例的升华。 更多 >>
珍珠的典故与功效
珍珠 ,原是我国著名的特产, 驰名中外的“南珠”已有 2 000多年的历史。珍珠,又名蚌珠,是一种名贵药材,最早见于梁·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具有安神定惊,清热滋阴,平肝明目,解毒生肌的作用 。更多 >>
月季的典故与功效
月季,作为全世界的观赏名花 ,一年四季,展示浓艳 ,尽吐纷芳,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情趣,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喜爱。我国作为月季之乡,不仅有悠久的月季栽培历史,而且对其药用还有研究。中医认为 :月季花不仅可以入药, 其根、叶也有价值。更多 >>
鱼腥草的典故与功效
“鱼腥草”,闻之气腥,故名鱼腥草。鱼腥草始载于《名医别录》中,其味辛,其性寒, 入肝、肺经,功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痛。鱼腥草系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全草作为鱼腥草入药。中医认为:鱼腥草性味辛、微寒。更多 >>
虞美人花的典故与功效
虞美人兼具素雅朴素与浓艳华丽之美,二者和谐地统一于一身,其容姿大有中国古典艺术中美人的风韵 ,堪称花草中之妙品。虞美人花入药叫雏罂粟,无毒,有镇咳止泻作用。鲜花煎服或与茶同泡饮,可治咳嗽。 更多 >>
罂粟的典故与功效
罂粟花又叫米囊花,亦名御米。其果实可用来制作鸦片,鸦片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药品。罂粟是罂粟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其功效具有敛肺止咳、涩肠定通之功。中医用来主治久咳、久泻、久痢、脱肛、便血、血腹筋骨诸痛等症。更多 >>
茵陈蒿的典故与功效
茵陈蒿系菊科植物茵陈的幼苗经阴干后作为药用。在中医中药中,治疗黄胆性肝炎等黄胆症时作为主药使用。至于茵陈蒿作为药用,是至今 1 700 多年前的东汉末期, 有位被称为神医的华佗,也就是在有名的《三国志》中经常出现的华佗所发现的。 更多 >>
薏苡仁的典故与功效
薏苡是一种古老的食药两用之品,《神农本草经》将它列为上品。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薏苡油能使血糖有所下降 ,降低血清钙, 扩张肺血管,具有利尿作用;薏苡素能抑制横纹肌。更多 >>
益母草的典故与功效
益母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李时珍谓:“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之称。”今为常用中药。其来源于唇形科草本植物益母草, 其地上部分入药使用。中医认为 :益母草为妇科传统经产要药。更多 >>
萱草的典故与功效
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萱草根对血吸虫、结核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医认为:萱草根具有利水,凉血之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淋浊、带下、黄疽、衄血、便血、崩漏、乳痈、男妇腰痛等症。更多 >>
续断的典故与功效
续有“三续”之义。续断入药很早,《神农本草经》中列之为“上品”, 因为它能“续折接骨”而得名。《别录》中又有“接骨”之称。曲池老人说:“续有接续、嗣续、连续三义,诚为男妇之要药。”更多 >>
辛夷的典故与功效
辛夷系木兰科植物玉兰或望春花的花蕾。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李时珍谓:“夷者夷也,其苞初生如夷而味辛。”今为常用中药。中医认为:辛夷性味辛、温,具有祛风寒 ,通鼻窍之功能。更多 >>
薤白的典故与功效
薤白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根蒜或薤的鳞茎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今为常用中药。中医认为,薤白性味辛苦,温。具有理气,宽中,通阳,散结。薤白中含有挥发油、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前列腺素 A1 等化学成分。 更多 >>
相思子的典故与功效
相思子与其他中药,有两个不同之处:一是它既是一味中药,可以治疗,同时它又可供人赏玩,甚至可作爱情的信物。二是据近代药理试验报道,相思子含有毒蛋白,人如果整粒吞下,可不致中毒,假若咀嚼后再吞,即使是半粒相思子 ,也能使人致命。更多 >>
仙人掌的典故与功效
仙人掌是人们颇为喜爱的盆栽植物,它不仅能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给居室增添生机,而且可以入药。中医认为: 仙人掌行气活血, 清热解毒。主治心胃气痛、痞块、痢疾、痔血、咳嗽、喉痛、肺痈、乳痈、疔疮、烫火伤、蛇伤等。 更多 >>
仙鹤草的典故与功效
仙鹤草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牙草的地上部分。仙鹤草之名始见于清代《伪药条辨》。中医认为仙鹤草味苦涩、性平 ,有止血凉血之功效 ,善治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及崩漏等各种出血证。更多 >>
细辛的典故与功效
细辛是一味古老的中药,属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辽细辛或华细辛的根,因本品“根细而味极辛”,故有“细辛”之名,《神农本草经》又称之为“小辛”,《本草纲目》谓之“少辛”,民间俗呼“山人参”、“万病草”。更多 >>
五加皮的典故与功效
五加皮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 ,由于本品以“五叶交加者良,入药系用其根皮”。故名五加皮。五加皮酒有舒筋骨解疲劳的功能和祛风湿强腰膝的作用,善治筋骨拘挛,手足麻木, 关节酸痛, 腰疼腿软等证 ,酒味甘香可口,且无药味。更多 >>
五灵脂的典故与功效
古人认为寒号鸟生性懒惰, 饿了也不去找食吃, 实在太饿了,就吃自己屙的屎, 吃了屙, 屙了吃, 如此反复多次凝结成块的,这就成了著名的中药五灵脂。五灵脂入药始载于宋代的《嘉佑本草》,认为是寒号鸟的粪便。更多 >>
威灵仙的典故与功效
威灵仙是常用中药之一。为除湿止痛之要药。威灵仙之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的《集验方》,其后收载于《开宝本草》。由于这药草出自威灵寺,治病又像仙草一样的灵验, 所以 ,老百姓就称它为“威灵仙”。更多 >>
接骨木的典故与功效
接骨木来源于忍冬科接骨木属灌木状草本植物。据《长沙药解》记载:“行血通经,消瘀化凝。疗水肿,通湿痹,下症块, 破瘀血,洗瘾疹风瘙, 敷脚膝肿痛。”中医认为: 接骨木性味甘酸、温,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散瘀之功。更多 >>
王不留行的典故与功效
王不留行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 ,被列为“上品”, 并云“久服轻身耐老增寿”。李时珍说: 此物性走而不留, 虽有王命而不能留其行,故名王不留行。”王不留行为石竹科麦蓝菜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更多 >>
天麻的典故与功效
天麻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 列为“上品”之药。天麻为中医熄风定惊之要药,常借以治疗虚风内动 ,风痰上扰的眩晕眼黑,头风头痛 ,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言语不利等病症。天麻中含有天麻素、天麻多糖、香荚兰醇等成分。更多 >>
酸枣仁的典故与功效
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种子。古人有“生枣仁治多眠,炒枣仁治失眠”之说,但于临床应用与药理实验, 均未见如此相反的作用。宋代有的医家指出 ,这是由于酸枣肉与酸枣仁之误,认为酸枣肉可治多眠,酸枣仁可治失眠,似有一定道理。更多 >>
使君子的典故与功效
使君子既是南国艳花, 又是儿科良药。多年来,经过历代医药学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使君子的用途更加广泛,它不但适于儿童,也适用于老年人及成人 ;不但驱除蛔虫、蛲虫效如桴鼓 ,而且对蚯蚓、蚂蝗也有较强的驱除力。更多 >>
石斛的典故与功效
石斛为兰科植物,由于生在石上 ,体瘦不肥,色黄如金 ,旁枝如钗,故名金钗石斛。石斛恒用砂石栽于盆中, 或以物盛挂屋下,频浇以水,经年不死,因而俗称“千年润”。石斛味甘淡性凉,其功用为生津益胃 ,清热养阴,常用以治疗热病伤津。更多 >>
石菖蒲的典故与功效
石菖蒲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主风寒湿痹 ,咳逆上气,开心孔,通九窍 ,明耳目,出声音。”《重庆堂诀随笔》评曰:“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 更多 >>
石榴花的典故与功效
五月的石榴花, 红得如火似霞, 撩人心醉, 实在令人喜爱。作者在诗中通过石榴花表达了仕途坎坷之情。但是, 他何曾知晓 ,这石榴花早在唐贞观年间就为汉藏的亲密友谊立下过汗马功劳。 更多 >>
石榴的典故与功效
石榴原名安石榴,据史载,约在公元前 2 世纪,石榴产在当时隶属中国王朝的西域之地—安国和石国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才将其引入内地。石榴从西域引进后 ,首先在京都长安周围种植, 到了唐代,长安周围的石榴栽种, 已有相当规模。更多 >>
蛇床子的典故与功效
这一传说无论真假,蛇床子外用治疗疥癣湿疮,那是确实无疑的。蛇床子中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左旋蒎烯、左旋莰烯、香豆素类和黑绿色油脂状物, 其中有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不皂化物等。更多 >>
芍药的典故与功效
芍药之名,初载《神农本草经》,汉代以前芍药不分赤白,《伤寒论》用桂枝汤也只言芍药,从晋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始分白芍与赤芍 ,说是根之赤白附花色也,白花者名白芍,又称金芍药,赤花者名赤芍,又叫木芍药。更多 >>
山楂的典故与功效
山楂种类约有 100 多种。我国栽培山楂最早的记载见于《尔雅》一书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山楂作为中药始载于唐代《新修本草》,原名赤瓜子。《本草衍义补遗》载名山楂。山楂果味鲜美 ,色泽殷红悦目》更多 >>
山药的典故与功效
山药作为滋养、强壮的要药,还有明显的止泻作用。在日常食谱中,还有“拔丝山药”这道菜,恐怕我们无人不知。山药也有叫做山芋的。有一种说法是,其之所以称为山药,是为了忌避宋英宗的谥号(名)。更多 >>
三七的典故与功效
三七入药始载于《本草纲目》中,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的根。中医认为,其性味甘微苦,温。功效以止血、散瘀、消肿、定痛见长。三七中的化学成分与人参相似。主皂甙和黄酮类有效成分。更多 >>
肉苁蓉的典故与功效
肉苁蓉中含有微量生物碱及结晶性中性物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肉苁蓉稀醇浸出物加入水中饲养幼大鼠,其体重增长较对照组快。肉苁蓉对小鼠有促进唾液分泌及呼吸麻痹作用,促进唾液分泌的成分为某种有机酸样物质。 更多 >>
青蒿的典故与功效
随着现代药理研究的进展,对青蒿有效成分及药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青蒿含有苦味质、挥发油、青蒿素、青蒿碱、维生素 A 等多种成分 ,药理实验也揭示,青蒿有较明显的降血压及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更多 >>
芡实的典故与功效
芡实在我国自古即被作为药物, 列入《神农本草经》之“上品”,它有固肾涩精、补脾止泻作用,可治疗梦遗滑精 ,妇女带下,小便不禁或频数,慢性泄泻等证。不仅如此,古人还把它作为一种抗衰老药,认为芡实补中,益精气 ,强志,令耳目聪明。 更多 >>
羌活的典故与功效
羌活 ,又名胡王使者 ,追风使者, 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和宽叶羌活的根茎或根。早期的药用羌活与独活是不分的,故羌活最早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独活项下,直至唐代《药性本草》,始将独活与羌活分开。更多 >>
千年健的典故与功效
千年健入药较晚,清初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始有记载,迄今仅 l00 余年。年健味辛性温,《本草再新》认为它“有小毒”,其它文献多认为它是无毒之品 ,具有祛风湿、壮筋骨和止痛作用, 是比较常用的治疗风湿痹痛,筋骨痿软的有效药物。更多 >>
牵牛子的典故与功效
牵牛子是一味古老的中药, 在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已有记载。据陶氏云 :“本品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苗药 ,故以名之。”牵牛子入药始载于《雷公炮制论》中。《本草纲目》曰, 逐痰消饮,通大肠气秘风秘, 并一切气壅滞。 更多 >>
蕲蛇酒的典故与功效
蕲蛇之名源于蕲州。蕲有四宝 : 蕲蛇、蕲龟、蕲竹、蕲艾。蕲州志》和《本草纲目》均有记载。蕲蛇 ,亦名白花蛇,属爬行纲响尾科动物。后来, 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时,特地写进了蕲蛇酒,人们便都知道了蕲蛇酒能治麻风病。 更多 >>
蒲公英的典故与功效
蒲公英是含有肌醇、叶酸、泛酸等物质的,故有使“须发返黑”之功。此外 ,蒲公英还可制成咖啡饮用, 这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发明,他们将蒲公英根放在火炉上焙至干脆,然后再研成粉末, 作为饮料。更多 >>
螃蟹的典故与功效
历代本草对螃蟹治漆疮均有详细记载,如《本草经疏》曰蟹:“愈漆疮者,以其能解漆毒故也。”《本草逢原》曰:“蟹性能败漆。”等等。中医认为,螃蟹具有清热,散血,续绝伤之功,能主治筋骨损伤,疥癣,漆疮,烫伤等症。更多 >>
牛蒡子的典故与功效
牛蒡属菊科植物,始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陶弘景(公元456~536 年)的《名医别录》。因其根叶可作牛的饲料, 习称之为“牛菜”。由于牛力大,对其果实人们就含蓄地称为“大力子”。更多 >>
牛黄的典故与功效
牛黄是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其性凉,味甘苦。主要功能为清热、解毒、消炎、定惊。特别是牛黄所含的各种胆质酸具有强烈的解惊作用,为其它药物所不及。牛黄内服治高热、神志昏迷、谵语、癫狂、小儿惊风、抽搐等症。 更多 >>
木香的典故与功效
李慈铭问医生此药为何物 ,医生答道:“说来此药极为常见,就在大人的矾池旁 , 那种叶子是三角形的草木植物 , 名叫‘木香’,大人用的药就是其根与黄连制成的。”木香又叫广木香或云木香。系菊科植物木香, 药用其根。更多 >>
木瓜的典故与功效
木瓜为我国特有的果树, 远在春秋时代的《诗经》中即有“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玉饰品) , 匪报也 , 永以为好也。”在3 000多年前, 木瓜已成为男女之间的互赠信物。赠我木瓜, 以示有情, 回赠琼琚, 尤见情盛。 更多 >>
牡丹的典故与功效
牡丹是一种毛茛科芍药属的落叶灌木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的同时 ,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牡丹入药主要是用根皮,由于牡丹的品种繁多,所以,古人在应用时亦有选择,“入药宜取花色红白单瓣者为佳, 其余气味不纯 ,不宜药用”。更多 >>
茉莉花的典故与功效
茉莉花以它独特的浓郁芳香, 博得了人们的赞誉。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人间第一香”列在夏季群芳之首。 茉莉花不仅可供观赏,同时也是一味中药。《本草再新》曰 :“茉莉辛、热,无毒。能清虚火,去寒疾 ,治疮毒,消疽瘤。”更多 >>
米醋的典故与功效
先民郑重地列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而今已成为全球人们饮食所不可缺的醋,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传说米醋是酿酒鼻祖、五千年前夏朝的杜康工作“失误”的产物,这个杜康 ,即少康,姓姬,乃夏禹之世五世孙。 更多 >>
玫瑰的典故及功效
在中国, 玫瑰与蔷薇、月季被誉为“蔷薇园三杰”, 而玫瑰又是其中的“天之骄子”。在我国古籍上, 这三种花统称为蔷薇, 而在国外则统称为玫瑰。其实 , 这三者是不同的。玫瑰的观赏特点一是色艳 , 二是花香。更多 >>
麻黄草的典故与功效
麻黄草属多年生草本类小灌木, 是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珍贵药材。素有常绿植物之美称。其药用为草质茎和根。草质茎有发汗作用 ,而根有止汗作用。说来 ,麻黄草茎发汗,根止汗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更多 >>
马齿苋的典故与功效
善良的妯娌俩口传着这意外找到的治病野菜,乡亲们都挖来吃,结果一个个患痢疾的都被治好了。大家看这野菜长着马齿样的叶子,又没有名 ,就叫它“马齿草”。后来 ,又陆续有“马苋”、“马齿苋”、“马齿菜”等名。 更多 >>
马勃的典故与功效
马勃是一种菌类,属马勃科植物的干燥子实体,在真菌分类学上,马勃属腹菌类,在其皮壳状的包被内,几乎全都是孢子,如不小心,用脚踢到了它,孢子便从上面的孔口内喷出,扬起一团尘埃状的“烟雾”,所以, 常被人们俗称“地烟。 更多 >>
萝卜的典故与功效
萝卜 ,其学名为莱菔, 系十字花科植物。始载于《新修本草》,其种子─莱菔子,也是一味中药 ,载于《本草衍义补遗》。萝卜在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今为常用中药。中医认为: 其性辛甘,凉,具有消积滞 ,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之功。更多 >>
绿豆的典故与功效
绿豆古称文豆 ,其中豆粒粗而色鲜绿者,又名官绿 ,官绿皮薄而多粉 ;豆粒小而色褐绿者,又称油绿 ,油绿皮厚而粉少。绿豆在药用史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点,即历代医家均用之以解毒,可以“解热毒”、“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诸毒”。更多 >>
鹿蹄草的典故与功效
鹿蹄草又称鹿衔草,作为中药入药始载于《滇南本草》中。云南以鹿衔草全草熬膏,商品为棕色方块的固体,气清香,味甜,名“鹿衔草膏”,功能补气补血。中医认为鹿蹄草性味温平 ,辛,具有补虚,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之功。 更多 >>
鹿角的典故与功效
用鹿角熬胶,称为鹿角胶,古代医家对此胶更为赏识。如明代李时珍称赞:鹿角胶炙揭酒服, 补虚劳, 长肌益髓, 令人肥健,悦颜色。鹿角胶的补益强壮之功,为历代医家所肯定,均认为鹿乃纯阳之物,其头常向尾, 善通督脉, 其精华在角。更多 >>
龙须草的典故与功效
龙须草是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其全草入药使用。龙须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安徽省境内则称之为灯心草, 是因为过去曾经将这种植物的茎的外皮剥去, 当做灯心, 放在小皿里,加上灯油,点燃后用来照明使用。 更多 >>
柳树的典故与功效
柳树全身是宝。现代科学证明,柳树皮可治感冒;柳树花可治吐血、咯血等 ;柳絮能止血疗痹治恶疮 ,近年来还发现,柳枝可以防治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气管炎、心绞痛、冠心病和烧烫伤等。更多 >>
灵芝的典故与功效
灵芝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说它能“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 ,好颜色, 久服轻身不老延年”。在民间 ,灵芝却受到老百姓的偏爱 ,认为它能治“百病”,是神草仙药。在历代文人的笔下 ,灵芝也备受青睐。 更多 >>
栗子的典故与功效
栗子作为补肾珍果,在吃法上古人颇有研究,这从古代咏栗诗句中即可看出。庚信诗云:“秋林栗更肥”;方回诗云:“擘黄新栗嫩”;杜甫诗云:“山家蒸栗暖”。对此, 正如郑逸梅老人所说:“肥也、嫩也、暖也,尽栗之长,非老饕不知。”更多 >>
藜芦的典故与功效
藜芦是我国使用最早的催吐药,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下品”,因黑色白黎 ,其芦有黑皮裹之,故名。由于藜芦之根有强烈辛味,若吸入此粉末,则发嚏甚烈,误服少许,则发呕吐,混于饭中,蝇食之即死,故又名“蝇毒”。更多 >>
梨的典故与功效
梨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果实。在我国 ,其堪称“名门望族”,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梨一般分白梨、秋子梨和沙梨三大系。此外,新疆、甘肃和青海一带还有中国梨和西洋梨的杂交种,如酸梨、黄梨、冬梨、陕梨、把梨等品种。 更多 >>
老鹳草的典故与功效
医认为,老鹳草其性味苦平,具有祛风,活血,清热解毒之功。主治风湿疼痛、拘挛麻木、痈疽、跌打、肠炎、痢疾等症。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 :“去风,疏经活血 ,健筋骨通脉络。治损伤,痹症,麻木 ,皮风 ,浸酒常饮。”更多 >>
款冬花的典故与功效
款冬花为菊科植物款冬的干燥花蕾。系多年生草本。款冬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橐吾,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今为常用中药。款冬花味辛微苦 ,性温,主要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治疗咳嗽最为常用。 更多 >>
苦楝的典故与功效
楝能否辟水厄 ,我们毋须考究。但苦楝皮 ,苦楝根 ,楝实均可供药用。苦楝皮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中(有资料称始载于《正类本草》)。《本草纲目》记载:“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更多 >>
决明子的典故与功效
决明子是我国药学史上最早的眼科专用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 :“决明子治青盲目淫 ,眼赤泪出, 久服益精光”。决明子属豆科植物,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相感志》云:“圃中种决明,蛇不敢入。”更多 >>
橘皮的典故与功效
橘子的皮、核、络、实皆可入药。橘皮以陈皮之名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医认为陈皮性味辛苦、温 ,功效重在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临床主治胸腹胀满, 不思饮食, 呕吐哕逆, 咳嗽痰多。尚可解鱼、蟹毒。更多 >>
菊花的典故与功效
菊花是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菊的花。其最早见于《礼记》,《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上品。《本草纲目》分为白菊、普通菊、野菊三种。今为常用中药。中医认为:菊花性味苦、辛、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明目之功。更多 >>
金钱草的典故与功效
金钱草始载于《百草镜》中 ,称为“神仙对坐草”。《本草纲目拾遗》载“蜈蚣草”即为本品。今为常用中药。中医认为:金钱草性味苦辛,凉。具有清热 ,利尿,利胆,排石, 解毒之功。更多 >>
黄芪的典故与功效
“黄芪煮粥荐春盘”一句中的黄芪,是人们熟知的补益中药,素有“羊肉”之称。据近代生化分析研究发现 ,黄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硒有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延缓细胞衰老的功用。 更多 >>
黄连的典故与功效
黄连含有大量生物碱,主要有小檗碱、黄连碱、巴马亭、药根碱、表小檗碱以及甲基黄连碱、非洲防己碱、木兰花碱等。黄连中尚含有若干非生物碱成分,如阿魏酸、绿原酸、黄柏酮、黄柏内酯等化学成分。更多 >>
槐实的典故与功效
槐实又名天豆 ,属豆科落叶乔木槐的果实 ,秋结类角豆状之荚果,长二三寸 ,作连珠状,所以, 河南民间俗称“九连灯”, 荚内有扁平的种子。古人认为“其角中核子, 专主明目,久服须发不白,益肾之功可知。”更多 >>
琥珀的典故与功效
琥珀 ,有如光芒四射的珍珠,又似五彩缤纷的玛瑙 ,亦像晶莹剔透的水晶。自古以来,人们就像金玉一样视之为珍品 ,古希腊人称它为“北部的黄金”。古罗马的尼绿时代, 贵族曾以琥珀作装饰品盛行一时。更多 >>
胡椒的典故与功效
胡椒原产印度 ,而今我国南部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均产。其苗蔓生,茎极柔弱,果实球形,初为绿色,熟则呈红色 ,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为黑褐色,通称黑胡椒,俗称“黑川”,西方国家称之为“黑荜拨”。更多 >>
合欢的典故与功效
合欢是以其树皮及花入药 ,古多用其皮,花是从宋代才开始作为药用。合欢皮与合欢花功用相似,能解郁、宁心、和血、消痈肿,历代以合欢皮作为治跌打接骨药 ,即伤科用药,如《大明诸家本草》云:“合欢皮煎膏消痈肿,续筋接骨。”更多 >>
合欢花的典故与功效
人们欣赏合欢之时,是否能知晓它也是治病的良药呢 ? 中医认为:合欢花舒郁 ,理气,安神,活络。合欢调配鸡肝,猪肝蒸服, 可治风火眼疾; 与一朵云泡酒, 可治视物不清;合欢花末调酒服,可治跌打损伤疼痛 。 更多 >>
荷的典故与功效
荷是一种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都比较高的花卉植物, 我国是世界上栽培荷花最早的国家之一,《诗经》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湿有荷华”的记载 ,《齐民要术》中对“种藕法”更有专门的论述。更多 >>
韩信草的典故与功效
韩信草入药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其来源于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韩信草 ,其带根全草入药使用。生长于路边、山坡,分布在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各地。中医认为 :韩信草性味辛苦、平。具有祛风, 活血 ,解毒止痛之功效。更多 >>
寄生的典故与功效
寄生作为中药使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桑上寄生,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 今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谓:“主腰痛,小儿强背,痈肿, 安胎 ,充肌肤 ,坚发、齿, 长眉须。” 更多 >>
蒺藜的典故与功效
从此, 永乐公主即以当地所产的蒺藜子为茶,常服不辍, 两三年后, 竟然病患全无, 长得高大美丽,肤如凝脂。“安史之乱”平息以后, 永乐公主回到皇宫, 又把蒺藜子送给皇兄肃宗服用,1 个月后,肃宗竟变得耳聪目明。更多 >>
海螵蛸的典故与功效
海螵蛸主要含有碳酸钙及壳角质、粘液质,并含有少量无机盐类。其中碳酸钙可作为制酸剂。如临床上治疗胃痛、吐酸: 海螵蛸 15 克, 贝母、甘草各 6 克, 瓦楞子 9克,共研细末。每次服 6 克; 治胃出血 : 海螵蛸 15 克, 白及 18克,共研细粉。更多 >>
海马的典故与功效
海马是常用的中药,它的生育、功用和药理三个方面各有趣味,可以说是中药趣味最多的一味中药。海马入药始载于《本草纲目》中。曰其:“暖水藏 ,壮阳道,消瘕祛块,治疔疮肿毒”。中医认为,海马性味甘 ,温,功效为补肾壮阳,调气活血。更多 >>
桂圆的典故与功效
桂圆,又称龙眼肉,素有“果中珍品”之称,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龙眼为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龙眼树的成熟果肉(假种皮)。主产于我国南方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西南地区也有栽培。关于龙眼,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传说。更多 >>
桂花的典故与功效
此外,桂花的叶子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的功效。桂花根有祛风湿散寒的功效,可治胃痛、牙痛、风湿麻木、筋骨疼痛等疾病。桂花露(为桂花经水蒸气蒸馏而得到的液体)有疏肝理气、醒脾开胃的功效。更多 >>
龟甲的典故与功效
龟甲与龟甲胶中主含胶质、无机成分等。含蛋白质为30. 42%~33. 81% ,含钙量为 17. 71%~22. 34%。水解后氨基酸 21120 mg/ 100g,含 17 种氨基酸,以甘氨酸、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及精氨酸等游离氨基酸为高。更多 >>
枸杞子的典故与功效
枸杞子远古之时就被视为灵物,《神农本草经》中将它列为“上品”,称之为“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中医认为,枸杞具有滋肾益精,养肝明目,强壮筋骨之效,久服可以延缓衰老,延年增寿。 更多 >>
蛤蚧的典故的功效
蛤蚧又名仙蟾 ,始载于《开宝本草》中。今为常用中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蛤蚧因声而名, 仙蟾因形而名。”就是说:此动物雄者叫声为“蛤”、雌者叫声为“蚧”,遂以鸣声命名并流传至今。更多 >>
蛤粉的典故与功效
蛤蜊粉又叫蛤粉,系用蛤蜊贝壳制成。其制法为:将蛤蜊贝壳入炭火中,煅烧后研成细粉即成。前人谓:“凡用蛤粉,取紫口蛤蜊壳,炭火煅烧,以熟栝楼子同捣,和成团, 风干用, 最妙。”中医认为:蛤粉清热、利湿、化痰、软坚。更多 >>
凤仙花的典故与功效
凤仙花是凤仙花科植物凤仙的花。中医认为,凤仙花其性味甘微苦、温,具有祛风、活血、消肿、止血之功。主治风湿偏瘫,腰肋疼痛 ,妇女经闭腹痛 ,产后瘀血未尽 ,跌打损伤,痈疽,疔疮,鹅掌风,灰指甲等症。更多 >>
独活的典故与功效
据朱鹤龄说:“本草日华子云 :独活,一名戎王使者,戎王子,当是其类。”由此,可以说戎王子该是独活这一科属的草药。但诗中提到的“神农竟不知”,倒是值得探讨。因为《神农本草经》中早有“护羌使者”之名的独活了。更多 >>
地骨皮的典故与功效
地骨皮也叫枸杞根皮。与中药枸杞子同是一种植物。原产于我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枸杞,列为上品。历代本草著作中均有收载。现为较常用中药。我国栽培枸杞的历史悠久,是文人墨客常咏之物。更多 >>
灯心草的典故与功效
关于灯心草,在《尔雅》一书中已有记载,它又名蔺。由于它茎杆细匀 ,在汉代时,人们就用它来织席。故而不少地方也称它为“席草”。它还可用来编织草鞋,草帽, 扇子 ,并作为造纸的原料。更多 >>
当归的典故与功效
当归是中医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在 25 种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方里 ,它排第八位,所以, 古有“十方九归”之说。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通便的作用 ,素称妇科之圣药,用以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当归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更多 >>
大蒜的典故与功效
老者急忙制止,授计道:“此去正西数里,有一隐士,号万安稳者,有一仙草名‘韭叶芸香’,口含一叶 ,则瘴气不染。”孔明拜谢 ,依言而行,果真全军平安。孔明征服南蛮 ,回朝后,向一位老郎中求教 ,才得知“韭叶芸香”就是家喻户晓的大蒜。 更多 >>
大枣的典故与功效
大枣自古至今 ,都是药食兼用之品,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于枣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将它列为“上品”之药。中医认为,大枣性味甘、平。功效重在补脾和胃,益气生津, 调营卫 ,解药毒。更多 >>
大黄的典故与功效
大黄为清热通下之品,具有通腑降浊,增进食欲,调理气血,畅达气机的作用。而现代医学研究亦证明 ,大黄不仅能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低血脂;还有增加免疫力、利胆、减肥等作用。它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铜,对延缓衰老有一定的裨益。更多 >>
穿山甲的典故与功效
穿山甲入药,最早见之于南朝齐梁陶弘景《名医别录》,但古方鲜用,宋元以后,一般用于疮疡外证及下乳、通经等妇科疾患,到了明代 ,李时珍根据《德生堂经验方》用以治疗风湿冷痹 ,浑身强直不能屈伸之证 ,始强调其有走窜通经之功。更多 >>
车前子的典故与功效
车前子系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草的种子。由于它习生路旁,又叫它当道草; 又因它味甜无毒 ,民间称它为甜菜。车前子是植物药中的一种优良的利尿剂,药理研究证实,车前子含有多量粘液质, 琥珀酸, 车前子酸, 胆碱, 维生素 B等。更多 >>
车前草的典故与功效
车前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从亚洲东部高地至平原广泛分布的野生植物,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草。在中药中,知道车前草名字的人虽然不多,可有谁一提车前草,是富含白色乳汁在漫无边际地生长的野草时,谁都会说 ,啊 ! 这就是车前草呀 ! 更多 >>
蟾酥的典故与功效
蟾酥(俗称癞团浆) ,始载于《药性本草》。今为较常用中药。其为脊椎动物蟾蜍科蟾蜍(俗称癞蛤蟆)的耳后腺及皮肤腺的分泌物经加工制成品。中医认为蟾酥性味甘辛温, 有毒, 具有解毒,消肿,强心,止痛之功能。 更多 >>
蝉蜕的典故与功效
蝉蜕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中药。蝉蜕的药理作用 ,早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蝉蜕具有抗惊厥作用 ,如蝉蜕散、五虎追风散(蝉蜕、天麻、南星、朱砂、僵蚕、全蝎)均对由破伤风毒素引起的家兔破伤风有延迟存活时间的作用。 更多 >>
柴胡的典故与功效
柴胡入药载于《神农本草经》,别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今为常用中药。中医认为:柴胡性味苦 ,平。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主治寒热往来 ,胸满胁痛 ,口苦耳聋, 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等症。更多 >>
苍术的典故与功效
苍术是菊科植物, 其干燥的根茎作为中药苍术入药使用。苍术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横生, 结节状 ,形同我们日常所吃的生姜。如果长期食用 ,即便不吃饭, 不饮水, 也不会有饥饿的感觉,还能使人神气充实 ,皮肤滋润。 更多 >>
槟榔的典故与功效
槟榔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中。为棕榈科常绿乔木槟榔树的种子。中医认为 ,槟榔性味苦辛,温。功效重在杀虫,破积,下气,行水。临床主治虫积, 食滞, 脘腹胀痛 , 泻痢后重, 疟疾 , 水肿,脚气,痰癖等症更多 >>
荜茇的典故与功效
荜茇为胡椒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荜茇的未成熟果穗,。荜茇作为药物记载始见于唐代《新修本草》, 专门收载海外传入我国药物的《海药本草》载其:“主老冷心痛、水泻、虚痢、呕逆醋心,产后泄利”。更多 >>
贝母的典故与功效
贝母入药较早 ,远在《神农本草经》中即被列为“中品”之药,并有“空草”之名 ,在《本草纲目》以前的医药文献中,只统称贝母,未明确分立川贝母与浙贝母之名,直到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始有“川贝为妙”之说。 更多 >>
柏子仁的典故与功效
柏子仁,又名柏实、柏仁,侧柏子的种仁。药用始载于我国汉朝的《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并称:“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之功。更多 >>
半夏的典故与功效
半夏中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 , 16 种氨基酸, 18 种无机元素。总生物碱含量为生半夏 > 法半夏 > 姜半夏 > 清半夏> 水半夏 ;而氨基酸分析则清半夏 > 姜半夏 > 生半夏 > 法半夏。更多 >>
白芷的典故与功效
白芷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其性味辛, 温。功效以祛风,燥湿,消肿, 止痛。临床主治眉棱骨痛 , 齿痛, 鼻渊, 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疥癣等症。更多 >>
白及的典故与功效
白及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功效以补肺、止血、消肿、生肌、敛疮为主。临床主治肺伤咳血,衄血、金疮出血、痈疽肿毒、溃疡疼痛、汤火灼伤、手足皲裂等症。白及中主含挥发油、粘液质和甘露聚糖等成分。更多 >>